繁荣社区文化艺术 汇聚提篮精品魅力 ——提篮桥社区文化掠影
提篮桥社区历史久远,文化脉络绵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摩西会堂、下海庙、霍山路公园皆是凝聚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因此,人们提到提篮桥就要想到这里有着传统的码头文化、弄堂文化以及正在打造的北外滩文化圈。
近年来,在社区(街道)党工委的领导和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提篮社区大力弘扬先进文化,积极发展社区文化,用科学的理念搭建具有提篮桥特色的大舞台,并利用社区文化中心这个主阵地为社区学校、职工之家、侨联之家、妇联、团委、社区团队、社区的老年和青年朋友以及外来务工学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活动、健身的场所。社区文化中心已逐步成为社区学校的大课堂,职工活动的家园,引领团队建设的主阵地,青少年娱乐的绿色天堂,老年朋友谈天说地的精神乐园,更成为中外朋友交流艺术,品味文化的温馨一角。
提篮文化依托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随着近几年的探索实践,从有到精,从精到强,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区发展的道路,那就是因地制宜,努力发展社区文化,吸引外来文化,借鉴经典文化,发展传统文化,尽可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的需要,在保障居民基本文化权益上下功夫,取得喜人的成绩。
一、 积极组建提篮桥社区历史文化志愿者队伍
2007年4月18日,提篮桥社区在兰村居委会活动室举行了提篮桥社区历史风貌保护区文化志愿者队伍成立仪式,区相关部门领导出席成立仪式并讲话。提篮桥社区记载了二战时期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是善良的中国人与犹太难民相互依偎,彼此鼓励,温暖对方的历史,这是一笔宝贵的记忆财富,是独一无二的。区委宣传部领导指出,提篮桥历史文化有特色,工作有特点,借助志愿者的社会力量保护历史风貌是一种创新,有深远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往往能达到政府职能部门所不能达到的良好效果,希望志愿者活动一传十、十传百,带动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使更多的人了解提篮,热爱提篮,共建提篮,代代相传。通过文化志愿者卓有成效的活动扩大虹口、上海乃至中国在国际的影响力,让友爱和平世代相传。整个活动在全场百余人同唱“同一首歌”的热烈气氛中落下帷幕。
二、 积极创建以中国传统节日为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自唐朝以来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狂欢节,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美好的祝福和期待。提篮桥社区连续两年成功举办“欢乐元宵”活动受到社区居民一致欢迎。
2008年3月举办的“温馨家园,欢乐社区”庆元宵,迎奥运大型文艺联欢会以提篮桥历史为主线,用爷孙俩讲故事的方式演绎了座落在提篮地区的优秀历史景点,还用摄像镜头把社区实景展现在文化中心大屏幕上,令与会者身临其境地领略到社区历史文化魅力。
2009年3月,举办的“走进世博,欢乐共享”闹元宵大型游园活动更是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一次首创。活动体现了五个特点:一是新颖的形式。整个文化中心成为一座引人入胜的文化游艺宫,每一间房间从布置到活动设计都各有特色,融入了浓浓的世博和中华传统元素,10个活动项目个个都有夺人眼球的主题:“脑vs力大考验”让参与者们进行世博知识和健身锻炼的综合大比拼;“点亮世博梦想”手工灯笼制作则表达了社区居民喜迎世博的美好愿望。近300位来自小区、单位、文化团队、志愿者工作室的参与者兴致盎然地参与和观赏各类活动,目不暇接,津津有味,大家都说,这是社区里第一次举办这样大规模参与互动型的文化活动,主题鲜明,精彩纷呈,让人耳目一新,把文化中心的功能都运用起来了 。
二是踊跃的参与。游园会上,不论是小区还是单位的朋友们都被饶有趣味的各类活动所吸引,踊跃地参与其中。二楼主会场里近200条灯谜成为大家的首选。“诗情画意迎世博”书画交流活动吸引了十多位社区书画爱好者,他们汇聚一室挥毫泼墨,用浓墨重彩书写出对世博和对中华文化的向往和热爱。世博英语角也是活动中的一大亮点,社区中的英语爱好者们老少同乐,交流展示学习心得和成果,引得其他参与者们也纷纷加入迎世博学英语的行列。
三是文明的收获。游园会以“走近世博,欢乐共享”为主题,旨在让社区各界通过参与式的民间活动,亲身感受世博会的渐行渐近,主动融入迎世博600天行动。在世博的感召下,参与者们都较好地体现了文明的素质,做到了文明参与、有序参与。虽然参加活动的多达300人,但不论是报名参加的活动还是开放式的活动都井然有序,活动后整个文化中心也保持整洁如初。
四是感人的海宝。游园会中最闪亮的明星无疑是两个活灵活现的世博吉祥物海宝,与会者们争相与他们合影留念。扮演海宝的是两位世博志愿者。她们带病坚持做好世博志愿者的工作,身穿重达几十斤且十分闷热的海宝服装手舞足蹈几个小时,充分调动了游园会的气氛,付出了极大的辛苦。
五是集体的智慧。游园会作为社区牛年的第一道文化大餐,点燃了社区各界迎世博的激情,引起了良好的反响,不仅是社区居民,连参与的单位代表也纷纷表示今年要更主动地融入社区文明创建活动。整个活动是全体工作人员智慧与汗水的结晶。集体策划、分工合作,10个项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300多人参加的互动活动有条不紊,亮点纷呈,每个参与者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与和谐,社区迎世博、讲文明、共建和谐迈入了新的起点。
三、积极搭建以弘扬传统艺术流派为特色的文化平台
提篮桥社区“傅艺之友”越剧团,“傅艺之友”董敏工作室成立于2005年,由浙江省傅派艺术研究会理事、虹口区人大代表、提篮桥社区党员志愿者、中国上海同济傅全香艺术研究沙龙理事董敏领衔担任剧团团长。董敏原是一位个体经营者,却热心公益事业。作为一名党员志愿者,她主动“打理”着自己事业外的公益事业,为越剧迷创办了“傅艺之家”。提篮桥社区是老城区,在老年人当中有一大批对越剧情有独钟的戏迷。酷爱越剧艺术的董敏为了满足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自费发起成立了提篮桥社区越剧“傅全香艺术之友”越剧团。几年来“傅艺之友”成了社区群众满足精神需求、抒发情感的好去处,学员年龄最大的80岁,最年轻的22岁。“傅艺之友”越剧团不仅注重越剧文化的传播,还积极倡导社区文明风尚,开展了以“精彩世博,文明先行”为主题的越剧周周唱活动,在社区越剧迷中倡导迎世博、讲文明。此外,董敏还以志愿者的身份,以傅艺之友越剧团为载体,积极参与社区各项慈善公益事业。她为下岗职工助困扶贫,逢年过节为敬老院的老人送戏上门并送去生活用品和保健用品,出资为福利院的病残孤儿治病做手术,是社区文艺团队的典型代表。
2009年,傅艺之友越剧团与上海越剧联谊会协手共同编排演出了大型经典传统越剧《五女拜寿》,作为社区向国庆60周年的重要献礼,受到社区居民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四、积极共建繁荣和谐的社区文化
社区积极挖掘社区文化人才,开展了社区文化人才的调查排摸,进一步发掘培育社区文化骨干。现在社区已建街道层面的文化团队 15余支,涵盖了合唱、时装、舞蹈、摄影、书画、小品、戏曲、拳操等各类文体艺术活动。社区还积极参与虹口区公民道德建设小品大赛,每年结合时代主题和北外滩建设发展的生动特色,精心自编、自演原创小品,获得了不俗的成绩。2006年以社区优秀共产党员徐仁祯的先进事迹为原型编排的小品《卫士风采》,荣获第三届公民道德建设大赛第一名;2007年以“小巷总理”的甘苦生活为主题排演小品《新年的礼物》,荣获第四届公民道德建设小品大赛第二名;2009年以北外滩动拆迁中的感人故事为内容创作小品《爱是不能动迁的》,获得第六届公民道德建设小品大赛第二名。
2009年,社区以“文化让世博更精彩”为主题,举办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活动,萨克斯专场、曲艺专场、评弹专场、精品音乐会、社区书画交流研讨等,吸引了社区内及上海市各区县的居民群众热情参与。据统计,仅2009年活动人次就达10万人左右。
2010年是世博年,也是提篮社区行政区划调整后的第一年,社区将更好地挖掘和整合社区文化资源,以更加丰富多彩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为广大社区居民服务,为世博会喝彩。(芦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