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是上海的老区,历次行政区的拆并更变,虹口区的范围虽有变动,但“虹口区”这一名称从未湮没,因为虹口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历史内涵。然而现在的上海人、尤其是身居虹口的市民,都不知道老虹口在哪里。尤其是“虹口老街”的老街路牌改为“东汉阳路219弄”后,让尚存的历历在目的虹口老街成了“出土文物”式的“遗址”。
今日虹口区这块地域约在公元6至8世纪成陆,当时是一片海滩。唐朝开元元年(713年)为了抵御海潮侵蚀,沿海地域围筑了捍海塘,虹口这块地域即圈入捍海塘之内,海塘外是滔滔大海。
明代这块地域中小河纵横交错,桥梁星罗棋布,一派江南水乡风光。此时由于黄浦江、吴淞江(现苏州河的原名)的改道和疏浚,原流入吴淞江的芦泾浦(清光绪以后称俞泾浦)和沙泾港(注:港,江河的支流)的北沙洪、中沙洪、南沙洪三个河段改在现嘉兴路桥南处汇聚,从现“虹口港”河段流入黄浦江。此河段因北接三洪,遂成了三洪之口,曾称为沙洪、串洪、洪口,后来前两个名称逐渐湮没,泛称其洪口。显然,此时“洪口”是指一条河流的一个河口。
北、中、南“沙洪”河的河道纵横,村落、农田分散于河流两侧,“沙洪”河两岸为船民停舟、渔民晒网之地。后来居民,尤其是外来的客民日益增多,农业、手工业以及水运交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茂盛,到清乾隆年间,“沙洪”河(现虹口港)上已架有桥梁,逐渐形成了集镇。因地处“沙洪”河岸俗称“洪口”镇。
清顺治年间,郑成功等率部举复明大旗,多次进兵长江口,逼近南京,因“洪”系洪武之洪,清廷忌讳,官方文书乃以谐音改“洪口”为虹口;实际民间尤其文人恶嫌洪水,此番改动正符民意。所以“虹口”这一名称习称至今。嘉庆《上海县志》上已有虹口镇之名,镇中心就在里虹桥东侧的虹口老街。
虹口老街是历史习称地名,又名沙虹老街、里虹口街、里虹桥老街、老街。即现东汉阳路219弄,位于虹口区南部虹口港河岸(现溧阳路)东侧,沙虹旧街(现梧州路)西侧;南起东汉璧礼路(现东汉阳路),北迄东有恒路(现东余杭路)。街长85.6米,街宽3.6米。19世纪末的上海地图及20世纪初《上海指南》均记载有虹口老街,上海电力公司的电费单上所注地址,至今也仍然是“里虹口街”,甚至在日本大修馆书店1999年出版的《上海历史导游地图》上也载有虹口老街并作了简介。
今观此弄(东汉阳路219弄)并非前门对后门的常规弄堂,而是两侧均为店面相对,类似城隍庙内的一条商街,称其为“弄”颇为费解。
清末民初至抗战前,此街商铺云集。南面交东汉璧礼路街口,西转弯角(包括街内1~5号)是虹口新旅社,过7支弄,街西沿街有:9号善茂酒店、11号金祥生豆腐店、13号周永记筋粉店、15号合中木匠店、17号花带绣字作坊、19号西服裁缝店、21号大饼馒头店(门口摆小书摊)、23支弄内有协德猪行、昇泰祥南货店及铜匠作等、25号是永兴仓库、27号新生粉丝店、29号面条作坊、31~35号上下是日昇茶楼和精美书场、39号(含37号、41号)是三间两厢房的蔡宅、43号是祥丰机器铁工厂,街北与东恒有路交口西转弯角是开源烟店。
南面街口东转弯角(包括街内2~4号)是老大福香烛店、东侧沿街有:6号(与东汉璧礼路225号街面相通)是老福(后改赛味道)熟菜店、8号为福兴春馆、12号美华帽花作、14号永长制帽店、16号裕记成衣店;过18弄保龄里,20号、22号是大兴煤号、24号是家裁缝成衣店……30号华伦鞋店、32号大新小卖部、34号强华机器模型木工场、36号源泰祥烟店、38号殷记成衣铺、40号万国糕团店……46号森泰烟店、48号为景纶衫袜厂车间,街北与东有恒路交口东转弯角是荣康铁铺。可谓店面棋布、人旺闹市,一片繁盛景象。
当时老街西侧7支弄往西直通虹口港岸(现溧阳路),临岸弄口有座土地庙,每逢下海庙迎神出会,一定要先到老街朝拜土地庙,然后他往,称是海神菩萨回娘家探亲孝敬爹娘。宗教与民俗更助长了老街的昌盛景气。
1937年8月20日~24日汇山码头战役时,我西线36师在梧州路西至虹口港沿岸激战时,老街东侧(靠梧州路)遭日军炮火毁坏,被炸毁的多为房屋的上层,底层仍保留。后经修建,高度略低于西侧。现存老街均为居民居住用房,但两侧房屋的门面仍然向对,仍是商街结构模式。 (石子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