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走过虹口溧阳路近长春路拐角处那幢再熟悉不过的灰色清水砖墙、黑色石库门建筑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放慢脚步,思绪漫漫,重温那从师学艺的悠悠岁月。虽然时光流转,屋存师去,目睹夹竹桃花盛叶茂挑出高高的院墙、爬山虎藤蔓萦绕缀满宽宽的外壁,仿佛依然能嗅到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沁人肺腑之幽兰清香。如今,政府有关部门在此屋正门旁的墙上立了一块质朴的白色铭牌,镌刻着“关紫兰,我国早期杰出的油画家,二十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在此居住”。
兰出幽谷自芬芳
关紫兰是中国第一代跨洋留学的女油画家,原籍广东南海,1903年出生于上海,家境殷富,禀性聪颖,自幼受到父辈艺术熏陶和良好的教育,钟情丹青,颇具艺术天赋。年轻时考入上海神州女校图画专修科,及长入上海中华艺术大学,1927年以“应届优等毕业生”之荣誉毕业于该校西洋画科,由陈望道先生亲署证书(此件历经70余年,迄今仍由关紫兰后裔精心珍藏)。曾师从陈抱一、洪野、丁衍镛等著名美术教育家,其油画作品《幽闲》在师生画展中显露头角,被《良友》第17期刊登介绍并誉之为“佼佼者”。关紫兰从中华艺大毕业后,在开明的父母支持下东渡扶桑,入东京文化学院美术部学习。
1927年夏,关紫兰乘船抵日本神户。同年8月10日至12日,关紫兰的个人画展在神户市顺利举办,观者甚众,好评如潮。展出作品以油画为主,还有一些素描、水彩画,近50幅。关紫兰在日本留学期间广泛涉猎了西方绘画的各种流派,不仅看到了许多精美的洋画片和临摹手稿,还不时可在画展中亲睹来自欧洲的绘画大师们的原作。
在日留学期间,关紫兰颇受油画家有岛生马、中川纪元影响,这两位均系留学法国的才俊,谙熟西方油画技巧,推崇马蒂斯、德朗,尤其擅长法国野兽派艺术表现语汇,取法以形写意的笔触,用色浓郁泼辣。有岛是当时具有前卫思潮的日本“二科会”中心人物,也曾访问过中国。由于关紫兰在日本留学时成就突出,国内《良友》、《北洋画报》等刊物竞相追踪报道。1930年日本发行了印有关紫兰作品《水仙花》的明信片,这对一个涉足日本画坛不久的初出道者,并且是一位女性外籍画家而言,是绝无先例的。她的作品在日本人气很足,多次入选“二科”美术展,得与当时一些世界著名大画家的作品同场展出,此外还参加了上野美术展及兵库美术展。
1930年,关紫兰回国,曾在上海晞阳美术院、上海艺术专科学校等校任教。是年夏天,关紫兰在华安大厦举办个人绘画作品展,各界名流赴会踊跃,观者如云,宋子文先生亦莅临开幕式现场,诸家媒体更是刊登大幅照片。由此,关紫兰芬芳四溢,光彩夺目,她的《弹曼陀铃的姑娘》、《湖畔》、《绿衣女孩》、《秋水伊人》、《慈菇花》、《藤萝》、《小提琴》等一系列佳作如泉叠出。为了追求自己的事业,关紫兰直到1938年35岁时才结婚。1941年她再次举办个人画展,人们诧异地发现其画风有所变化,淡化了变形、夸张,揉进了比较写实的手法,但这种写实绝非平庸,而是表现的、单纯的、诚挚的、深沉的,在是年6月出版的《永安月刊》第26期有文章评论说:“蛰伏已过10年的中国女画家关紫兰,今年将在孤岛画坛,把10年来沉默中的苦索与研究,重予观者以新的兴奋,这是一个绝好的消息吧。”
关紫兰素有“中国闺秀油画家”之称,聪慧丽质清雅若兰,但其很有个性,内在的超凡气度和豪爽画风完全非同于当时一般女性画家。她是中国最早接受西方野兽派影响的职业女画家,从20年代起就表现出强烈的现代艺术倾向,用笔豪放,潇洒肆意,毫无娇饰,且蕴涵着坚毅与沉雄,一派大家风范,形成融合东西方韵致、带有浪漫色彩并具有女性温情的独特风格,其作品最鲜明的两大特点是豪迈大气和澄澈率直,是中国新女性文艺运动史上不可忽视和极有研究价值的画家,也是民国时期颇负盛名的五位女西洋画家中最具有纯粹艺术气质之翘楚。但无论外界对其如何赞誉褒奖,她始终保持幽雅高洁的情操,既不炫耀自身风姿,更不降格趋炎附势。
关紫兰虽具有二度留日背景,但她更是一位爱国、有民族气节的女艺术家。日寇侵华期间,她拒绝出来为日本人做事,甚至拒绝出席一些有日本人参加的酒会,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人格。当她出现于公众场合时,总是穿着中式服装,她说:“越是在这样的时刻,我越是要体现中国女性的端庄,我不害怕,因为我是中国女人。”同时,关紫兰又是一个极富慈爱心的人,她慷慨地帮助因战争、家境原因潦倒的陈抱一、资助英年早逝的洪野的儿子上大学。
素馨真韵映丹青
在上世纪中叶的一段时间里,由于诸方面原因,关紫兰淡出公众视线,她作为一位画家,仍用艺术家的眼睛和手中的画笔作些抒情遣怀的风景、静物写生。
新中国解放时,关紫兰毅然选择留在大陆、留在上海。建国初期的建设高潮,着实地感染了关紫兰,她开始尝试画一些反映时代变化的新题材。1963年她被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还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美术家协会,定期参加一些美协组织的艺术采风和创作活动。她虽年事渐高却精神抖擞,以饱满、深情的笔调完成了油画《南湖红船》、《番瓜弄》、《上海街景》等作品的创作。
“十年浩劫”使神州蒙受巨难,艺术屡遭凌辱,关紫兰当然亦伤透了心,几乎与画隔绝,直到70年代后期时局渐渐宽松、文化慢慢复苏,才重涉丹青,但毕竟年岁日高,有力不从心之叹,但她对中国美术的发展,尤其是年轻人的成长充满期待。
关紫兰晚年虽鲜有大作问世,但其历史上各个时期艺术作品的华彩并没有随着时光流转而湮没,她的油画作品《少女像》、《西湖风景》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中国美术馆对《少女像》评价道:“画作中透出东方女性的端丽和大方的气质,画家具有把复杂造型简约、纯化的能力,笔触粗犷、简朴、洗练,色彩明丽且多施原色,可看出她在日本留学时受到了法国后期印象派和野兽派的影响,兼具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和造型。《少女像》为画家的代表作之一,画面洋溢着温馨亲切的气氛。画家所作以人物肖像为主,亦有静物、风景,且善于运用装饰性纹样,增加作品的节律感。”1964年关紫兰作品被选送赴阿根廷展出;1972年她的油画《菊花》被日本文化交流协会收藏;1983年《紫罗兰》参加上海文史研究馆建馆30周年藏画展;1995年《民国妇人》参加上海油画回顾展;1995年10月,关紫兰的《少女》远渡重洋,出现于在美国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的《中华五千年文化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998年作品在《世纪女性艺术展》展出;1999年4月,日本《读卖新闻》社联合静冈县国立美术馆、兵库县美术馆、德岛县近代美术馆、宇都宫美术馆、福岗鲁茨罗美术馆,共同推出《东亚前辈艺术家——东亚油画的诞生展开》大型油画展,其中重要的中国人物就有陈抱一、陈澄波、关紫兰等先驱;2006年6月,作品展出于在南京举办的《民国油画收藏展》;2008年11月,关紫兰作于1941年的油画作品《花样年华》、早年《良友》画报刊载的多幅关紫兰珍贵照片展现于《艺术宣言——忆民国洋画界》展厅显要位置,再一次引起艺术界、媒体的强烈反响。关紫兰多幅作品被载入《中国油画百年图史》、《中国油画全集》、《中国油画图典》、《20世纪中国美术》、《中国女性绘画史》、《上海油画史》等有影响的权威性美术史册。
兰归幽谷恋湖光
关紫兰的寓所处于虹口文人荟萃之地,山阴路、多伦路、溧阳路一带聚集着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众多文化名人故居,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形成了一个群贤毕至的文化圈。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关紫兰的外孙叶奇的引荐下第一次踏进关老师家的。关紫兰慢慢地翻看着我的习作,又问了我的一些情况,沉默了一会,说:“我已经好多年不教学生了,因为健康状况近年来也不再动笔画画了,你要拜我为师的话,我恐怕也只能是动口不动手喽。在画理、画意上可以给你一些指点,但最重要的是画画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真挚的情感”,稍顿又道:“看你真的对艺术抱有敬重之心,就收下你这个关门弟子吧”。
在此后的几年里,我差不多每隔两三周总要去关紫兰老师家中习画求艺。一次我鼓起勇气问关老师:“您这般纤秀、文气的女子,当年怎么会有那么大的胆魄画出力透画布的线条和色块,且使作品保持整体感雄健而不散乱呢?” 关紫兰答道:“绘画的力度和气度非肢体的力量所决定,而是来自内在的意念和能量,来自对生活体验的升华,来自对艺术语言的自信和把握。”老师的谆谆教诲令我此生不忘。
从关紫兰学艺,除了学画,还从她那里看到和了解了前辈艺术家们的淳厚风采,吸取到可贵的艺术滋养。倘遇时间充裕且恰逢关老师精神爽朗时,老人会深情地回忆那悠悠岁月,讲述与那些和她同辈艺术家交往的轶事。
晚年的关紫兰尽管历尽世态洗净铅华,衣着素洁、平凡,但仍给人以高雅、别致之感。在风和日丽日子里,行动不便的她经常由家中晚辈推着轮椅去离家不远的虹口公园,留恋地凝视着这儿的花草湖石,这些景致曾多次融入过她的画中,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关紫兰卒于1985年6月30日,享年82岁。她去世前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过世后骨灰能够洒入魂萦梦绕的杭州西湖之中。她留给家属的最后叮嘱,是不要开追悼会、不要送花圈、不要放哀乐、不要戴黑纱,甚至不要搞告别仪式。这在关紫兰,或许是深藏了多年的生命感悟与精神归宿,以求达到人生境界的至善至美,像雾霁轻岚随风散聚,似兰归幽谷飘逸淡泊,消融在湖光里。 (陈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