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里因大名鼎鼎的永安公司投资建造而得名,位于虹口版图的中部偏北。弄口朝着四川北路,东临长春路、溧阳路、山阴路,西、南接多伦路,北与永丰里贯通。永安里的门牌号包括四川北路1953弄和多伦路152—192号两部分,1925年靠四川北路一侧的永安里前半段房屋先竣工;1930年之后建造了多伦路152—192号的沿街建筑;1945年后又建造了永安里内的后半段,整个永安里分三期建造完成,时逾十二年。
永安里属于新式里弄住房,户户毗连,联排朝南而居。外墙立面装饰有古典英国式、西班牙式等多种风格。朝南有矮墙小花园,铸铁栅栏门;一楼出入口上有水泥筑的雨蓬;二楼、三楼有内置或外挑阳台,平拱形的木质门窗上镶嵌的是玻璃。双坡红瓦的屋顶上排列着一个个烟囱,仿佛是一列列站队整齐的士兵岗哨。而沿多伦路而建的房屋又是另一风格,使用简化的欧洲古典建筑语汇。沿街70米长的立面呈弧形,线条韵律感强,形成欧洲近代城市集合式住宅的特征。永安里内先期的居住者以永安公司职员为主,后来逐渐泛化,但居住着大都是殷实人家。
就是这样一处上海普通民宅的里弄内,隐藏着一个世人罕知的秘密。
1931年5月的一个深夜,一对男女行色匆匆地走进永安里。只见男的头戴呢帽身着长袍,一副商人的模样,女的身穿旗袍,外罩一件皮领大衣,一套阔太太的装束。他们急促地走到44号的后门,轻轻地叩着并悄悄连声叫唤“润民,快快开门!”屋内的人被惊醒了,一年轻人急忙打开门,看见来人轻声惊呼“七哥!七嫂!”赶紧侧身让他俩进门,并探头朝弄堂两头望了望,迅速关紧了门。这对商人夫妇是周恩来和邓颖超。
叫“七哥”的年轻人是周恩来的堂弟周恩霔,字润民,当时在上海法学院就读。永安里44号独门独户,住着周恩霔的父母,也就是周恩来的二伯父二伯母,以及周恩霔夫妇和孩子。平日里除了几位至亲好友外,来往的人少,很僻静。而且永安里东通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西接窦乐安路(今多伦路),进出很是方便。于是,周恩来就把亲人的家作为自己极为秘密的联络点,并由自己的父亲进行秘密交通联络,轻易不用。如果周恩来要到永安里44号,之前一定会先告知父亲,然后与邓颖超一起装扮成普通商人夫妇的样子来探亲。
这次深夜突访,由于事情万分危急,周恩来没有事先通知父亲。原来就在4月25日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被捕叛变,中共中央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幸运的是国民党中央特务机关主管机要的人是中共秘密党员钱壮飞,他偷偷截获武汉拍来的电文,通过李克农抢先报告了周恩来。周恩来、陈云等领导采取紧急措施,在国民党和上海租界捕房联合大搜捕的前两天,将中共中央领导人、中共江苏省委以及共产国际在沪机关全部迅速地安全转移,使上海的地下党组织避免了一场特大灾难。
安顿了一切之后,周恩来连夜到永安里躲避。他沉着冷静地告诉家人,像往常一样生活,不要出现任何异常的现象。于是,永安里44号同往常一样,一清早,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买菜的买菜。周恩来和邓颖超则是44号主人家的亲戚,在这里小住一段日子。他们有时与伯父伯母一起用留声机放京剧唱片听听京戏,有时又同堂弟周恩霔那不刚满周岁的婴孩随意嬉耍。看到小孩儿在地上学习爬行时的憨态,开怀大笑;把孩儿抱起抛在空中又接在怀中,逗得孩儿咯咯地眉开眼笑,开心不已……在邻居们看来,这是一个充满天伦之乐的普通人家,可周恩来同志的心时刻牵挂着时局的发展。这年12月周恩来离开上海,到达中央苏区首府瑞金。之后不久,为了安全,周恩霔一家也搬离了永安里44号。
七十多年过去了,当年永安里44号风貌依旧,而44号里出现的人物也大多不在人世了,唯有当年那个刚刚学爬的小孩儿,还健在。如今,他也是一位耄耋老人了,他叫周尔鎏,曾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为了不让这段历史就到他这里为止,周尔鎏先生将隐藏了七十多年的鲜为人知的秘密向世人道出。根据周尔鎏先生提供的线索,虹口区文史馆的研究人员找寻到了相关的证明材料,经过党史、文物等方面的专家论证,永安里44号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文物价值的革命旧址。2009年1月,虹口区政府用政府1号文向社会公布永安里44号“周恩来在沪早期革命活动旧址”为虹口区文物保护单位。
而在此之前,永安里因自身特有的建筑风格早在2003年12月16日已被虹口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虹口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05年10月31日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何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