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新春,是我国农历己丑年,属牛年。牛年话牛。
牛,在十二生肖中,是体积最大的,与老鼠正成对比。没听说“这么大的牛”,倒常听人尖叫一声:“呀!这么大的老鼠!”于是,老鼠当仁不让地坐上了十二生肖的头把交椅,而牛则屈居第二。不过,生活中人们还是以“鼠”喻小或少,而以“牛”寓多或大。比如说大材小用为“牛刀小试”,“杀鸡焉用牛刀”或“牛鼎烹鸡”云云,足见一斑。
牛以愚忠闻名。人们常把不智不肖的愚笨者称为“蠢牛”。古时就有讥笑目不识丁者为“青瞑牛”,就是瞎眼牛;而把听不懂别人话意则谓之“对牛弹琴”。
在汉字中,只要是与“牛”配伍的,不是有那么点儿牛劲的,就是有那么些牛的精神。
“牦牛”、“牯”、“犀”、“犋”、“犊”等字指不同类的牛。大家都知道牦牛生活在我国的西藏,身体两旁、四肢外侧以及尾毛都长着很长的毛。“牯”:母牛,也指阉割后的公牛。“犀”:犀牛,形似牛,与牦牛相反,全身几乎没有毛,而且皮粗厚多皱纹,鼻子上还长了角。印度一带产的长了一只角,非洲产的有两只角,前后排列。犀牛的角坚硬可做成器物,又可入药。人们比喻锐利称作“犀利”。
“犊”,小牛。“初生牛犊不怕虎”,人们常挂在嘴上,意思就再明白不过了:“小青年么,浑身一股牛劲。”
“牧”指放牛的地方。“犁”则指耕地用的农具。“牺牲”,古意为以牛充当的祭品。“犟”,脾气不好——犟得很。你看这“犟”字,“强”牛的脾气能不倔么?
在汉字中,还有诸如“牡”、“物”、“特”、“牿”等等,也都与牛沾亲带故了。
要说牛的精神,莫过于鲁迅先生的“孺子牛”了。先生赞赏“孺子牛”,并一生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实践着“俯首甘为”的“孺子牛”精神,生命不息,冲锋不止,鞠躬心瘁,死而后已。鲁迅先生是“孺子牛”,更是一位伟大的革命战士!鲁迅先生赞赏的“孺子牛”精神,不仅在当时直到今日,都具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难道不需要这样执着的精神么?!
来年2009,展望牛年,我们似乎已经看到火红的春联:“岁首春入户,牛年福满门”!
(任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