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战胜病毒,就必须走近它、不惧它、了解它,最终击溃它!
——周凌,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第五党支部书记、甲乳血管外科副主任,她坚守在抗疫第一线的工作岗位上,以简短坚定的文字时刻鼓励战友们抗击疫情、守护大上海。
周凌,上海四院一个温文尔雅的普外科女医生,微创手术是她的强项,但治疗新冠病毒一切还从零开始。疫情就是命令,她临危受命担任新冠14病区主任,凭借扎实的医学功底,不言放弃的顽强斗志,带领她的医护团队在抗击新冠病毒的生死线上不惧风险,勇往直前,为守护人民生命安全而奋斗不息。截至目前,14病区康复出院患者207名,其中最大年龄103岁,累计完成手术4例。
党组织需要我,义不容辞
4月10日晚上19时,周凌完成外出采核酸任务,精疲力竭的她刚脱下大白就接到党委指令:“医院即刻转为定点医院,调派你担任14病区主任,有没有困难?”她不假思索、斩钉截铁地回答:“组织需要我,义不容辞,病人需要我,竭尽全力!”
早在3月上旬,医院党委发出全院抗击疫情动员令时,她作为支部书记,率先向党组织先后三次递交了请战书。在每一次的大规模核酸采样任务中,她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她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参加外出采样任务,有时病房值班、外出采样连日作战不停歇,大家担心她的身体,可她却说:“我是党员,我带头”。受到她的感召和鼓舞,支部全体党员纷纷跟随,主动请缨上阵抗疫。
病毒狡猾,转守为攻一招击溃
4月13日,14病区开始收治第一批新冠病毒感染病人,其中85%是老年病人,87%伴有基础疾病,周凌称之为一群老“小孩”。虽然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病例主要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但是看似轻症的病人实则不轻,而重症病人转归亦是急速迅猛,使得她疲于奔走病房抢救患者。
医院迅速成立多学科MDT专家组,她总是主动请教专家,结合自己临床观察积累经验。不给自己设限,尽快把获得的知识应用到临床,她把专家组制定《老年危重症识别与处理》作为宝典经常翻阅、牢记在心,经过学习实践总结出致胜秘诀,即早期发现,早期营养干预。她按照专家制定营养支持原则,结合患者病情,研究出一人一策的营养支持疗法,极大改善患者免疫力,加速了患者的治愈康复。
30岁的小任是从方舱转来的,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天入院,体检右下腹压痛伴局限肌紧张,然而患者对手术有诸多顾虑,周凌循序渐进缓解患者焦虑,先予以保守治疗。次日患者腹部体征明显加重,经过多方联合会诊,急需行阑尾切除术。为了确保手术万无一失,周凌会同多学科专家讨论手术方案、术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在线进行了病例讨论。中午12点,手术开始,周凌带着手术团队穿戴层层的防护装备,为患者施行阑尾切除手术,幸得手术及时,术中已然发现阑尾坏疽。一个半小时,“全副武装”下的手术顺利完成。“这个手术平时可能也就45分钟。现在隔着眼镜、防护眼罩、防护头套三层防护,每个步骤都要仔细看清楚,反复确认。戴着N95口罩,再加个头套,呼吸严重困难,负重手术全身消耗犹如一场马拉松比赛,浑身浸湿、体力透支。但是为了患者的生命安全,这一切都值了!”周凌感慨地说。很快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核酸连续2次转阴康复出院。
生命接力,103岁老人周阿婆迎来生命曙光。周凌带领的医护团队与多学科专家团并肩携手,治病犹如绣花般小心翼翼,日以继夜守护生命,2周时间老人便康复出院。
4月16日,发病已3天的百岁老人周阿婆入住14病区,她的情况极为复杂:除了新冠病毒感染症状体征外,高龄伴随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基础疾病,更为棘手的是精神萎靡、全身营养不良,身体极为虚弱。收治这样的病人,大家都倍感压力也有畏难情绪,但是周凌却说:“作为医生,只要病人和家属不放弃,我们就一定要想尽办法为他们治疗,这是我们职责所在”。周凌带领团队在多学科专家的帮助下,制定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给予最优化、最便捷的治疗。在给予抗病毒抗凝降压治疗的同时,辅以中医药治疗,特制营养配方予以鼻饲营养,尤其重视老人的体位管理,阶梯式训练肺部通气功能。14天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使得老人病情逐渐向好发展,也极大鼓舞了她和医护团队的信心。
医生我相信你,因为你是党员
“我是您的床位医生周凌。”每次在病房见到病人,周凌总要自报家门。在她看来,这样做不仅让患者知道自己是谁,更是建立一种信任感。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她要求病区所有党员的防护服贴上“我是党员我带头”的标识来亮明身份,不久惊喜地发现,对那些年龄大、脾气倔的老党员患者竟然产生了很大作用,这些老人说:“医生,我相信你,因为你是党员”。一位96岁患阿尔兹海默症的老太太,不记得每天查房的医生,却始终记得有一名党员医生经常关心她。只有近距离的接触病人,和病人面对面的沟通,才能得到患者的信赖,直到现在,她和病区党员仍然坚持每天佩戴党员标志,经常与病人沟通聊天,与病人一起练习八段锦,她的做法不仅对患者诊疗起到很大促进作用,而且深受患者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