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楠)
江湾镇街道欣逸居民区书记章建新,如今忙得不可开交。她投身了一项 “颇具创新的事业”——成为上海首家加装电梯事务所负责人。
今年3月,上海首家专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开展服务指导、承接委托管理的社会服务机构——虹口区家加乐加装电梯事务所在江湾镇街道挂牌成立。只要是本市老旧小区居民,有意愿加装电梯的,都可通过这个事务所获得指导。在事务所指导和跟踪服务之下,半年有两部电梯立项开工。截至目前,事务所共接受来电、来访咨询306人次,其中虹口区226人次;外区80人次,主要为杨浦、浦东、静安等区居民。不过,章建新说,老房加装电梯遇到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最核心的还是全楼居民的利益协调,而这也是最棘手的。
考虑问题将心比心
楼组和谐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按照政策,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需征得小区三分之二以上业主同意,楼道90%以上居民同意并签字确认,还不能有明确反对意见。许多加装电梯的工程就“卡”在这一步。
做通底楼居民的工作,成了征询居民意见中最关键的一环。不过,见了太多案例的章建新发现,“总体来看,一楼没得到啥好处,容易反对,但实际操作中哪个楼层反对的都有”。
当然,令人感动的底层居民也不少。60岁的叶年根阿姨住在新市北路1420弄2号楼1楼,她很爽快:“装电梯我肯定支持。楼上90多岁的老人两户,七八十岁的老人十几户,爬楼不方便。母亲在世时,我推轮椅带她出去,没电梯真受罪!”
叶年根阿姨的将心比心,也来自二楼另一位叶阿姨曾经的将心比心。这位叶惠兰阿姨是2号楼楼组长,曾经叶年根因带孙子无法照顾老母亲,就把家里钥匙交给她。叶惠兰不仅给老人送吃的,还帮她洗澡,推她出门,足足帮了3年忙。
章建新感慨,在加装电梯这件事上,楼组和谐比什么都重要。她记得一个案例:一圈征询下来,只有顶层6楼居民不同意。这户居民70岁了,行动不便,照理说没理由反对。原来,他和5楼居民关系不好,还打过官司。这次5楼居民正好是加装电梯发起人,为此只能让5楼居民先回避。
修改政策并非上策
“先难后易”后期反而更省心
当“一户影响全楼计划”的案例多了,就有人建议:“是否可以修改相关政策,比如模仿旧改,楼道只要85%以上的居民同意即可?”
章建新说:“我此前也这么认为的,但现在觉得还是要慎重。其实,这就是一个‘先难后易’还是‘先易后难’的问题。”她解释道,按照目前政策,要征询通过挺难的,可一旦通过,后面的事情就相对省心了。如果现在只有一户弃权,大家还可以帮忙分摊费用。假设只要楼道85%以上居民同意即可,另15%中很多人可能投弃权票,那剩下的人还愿意分摊这些费用吗?
出钱的居民,一般在安装电梯时配合度高,使用时会更爱惜,那些没出钱的居民就未必了。
事实上,在上海老房装电梯探索的早期,征询制度还没大规模推行。有一栋楼由顶楼一户居民出钱,成功装了一部电梯。当时其他楼层的人因为没有出钱,也都没提反对意见。但随着时间推移,电梯后续的管理、运维等问题渐渐出现,这些人家的意见越来越多。虹口区家加乐加装电梯事务所顾问、社邻家创始人闫加伟认为,上海要结合本地实际,审慎制定或修改政策。
摊薄成本易获支持
终究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虹口区江湾镇街道目前装好5部电梯,预计今年还将有五六部电梯开工。街道党工委书记上官剑认为:“老房装电梯,是居民自治行为,无法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强推。但如有需要,政府要勇于担当。”
他说,除了做居民的说服工作,帮助居民解决困难外,政府还可以列出电梯建设、设计、监理单位的正面清单,让居民从中选择。相关部门也可以在加装电梯申请阶段就参与物业和居民的沟通,确保居民提交申请时的点位符合规划红线要求。
对于后期可能出现的电梯广告收益如何分摊等,则需在实践中不断细化操作,这或可从根本上降低电梯的安装、运维费用,切实提高居民支持率。另外,目前上海对于老房加装电梯给予的24万元补贴,是在电梯竣工一年后发放,若能更早发放,对生活困难居民可能推动更大。
章建新常常穿梭在各社区,宣讲“加装电梯ABC”微党课、情景党课,为居民加装电梯“扫盲”。听过的居民对这样两句话印象深刻:请包容生活中的不完美,多为你的邻居考虑;我们终究生活在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