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齐传彬
杂乱、拥挤、老旧……老城厢地区许多住宅小区的空间弊端日益显现。但在北外滩,最近有不少居民发现家门口的公共空间发生了大变化——小区里曾经脏乱的闲置空地变身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花园庭院。
原来,这是北外滩街道在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过程中,结合当前重点工作,倾听居民呼声,回应居民诉求,努力打造了一批有文化品位、创意特色和实际功效的社区空间微景观,改善社区人文环境,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昔日垃圾角今日小花园
紧邻吴淞路的长安里和猛将弄是建成年代较早的老式里弄,在它们的后巷有一处面积达两百余平方米的公共闲置空地,这是“六无”创建整治后空出的地块。然而,由于部分居民贪图方便,时常乱倒垃圾,加上这里留有建筑垃圾,给日常清扫带来阻碍,日积月累之下,空地便演变成异味扑鼻的垃圾角。食物残渣、旧衣服、废弃家具,各种各样的垃圾都有,甚至还有死亡的流浪猫,居民徐阿姨回忆道。“天气一热,苍蝇蚊子更是多得不得了,旁边的人家都不敢开窗,也经常有人去居委会投诉抱怨。”
事实上,居委会也曾组织力量清理过这里的垃圾,但很快又恢复“原貌”。如何彻底解决这个垃圾角问题?如何有效回应居民的诉求?街道相关部门联合昆山居民区党组织开展调研,认真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建议。当了解到居民普遍认为老弄堂缺少公共绿化休憩空间时,便决定将这一空地改造成社区邻里花园。
据介绍,在微更新过程中,街道紧扣居民生活痛点,以集文化艺术、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社区新客厅”为主题,提升社区功能。过去垃圾成堆的空地被打造成了一块绿意盎然的休闲场地,增设红色健身步道供居民散步锻炼,同时将一棵迎客松点缀其中,营造出欢迎各方来客的生机景象。看着这些变化,徐阿姨告诉记者,大家超喜欢这样的微更新,家门口的小花园都成居民区里的网红景点了,她们这些老邻居以后也可以在里面晒晒太阳、唠唠家常。“现在,大家正商议制定居民公约,共同维护好这难得的休憩健身场地。”
此外,之前长期困扰弄堂居民的晾晒衣物问题,也在这次微更新中得到了缓解。开阔的公共晾晒空间,稳固的晾衣铁架为居民带去了更多便利。
杂乱空地化身美丽庭院
相较于长安里和猛将弄后巷的华丽蝶变,舟山居民区的长阳路138弄小区则借助基层居民的自治力量,在“小而美”的改造中实现了自我的社区更新。
据了解,历经数十年的风雨磨砺,建造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长阳路138弄早已老态尽显。由于下水管道狭窄、拥堵,暴雨来临时,小区居民常常遭遇“反水”之苦;杂草丛生的绿化区域无人打理,黄土裸露的空地成为居民的私人停车场……
如今,微更新后的长阳路138弄变了样子,困扰居民多年的老旧下水管道翻挖重建,彻底解决“反水”和积水问题;原先杂物乱堆、车辆随意停放的空地变成绿植环绕,凉亭、健身步道皆有的开放式庭院,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休憩选择。整个庭院除配套设施完善外,还非常注重人性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石台座椅全部没有“直角”,并铺设夜间灯光带,避免磕碰到老人孩子。
全程参与小区微更新的各方力量中,有一支名为“舟管家”的自治团队不得不提。这支由楼组长、党员、志愿者组成的民间“智囊团”,配合居委会、物业和业委会“三驾马车”,先完成了一小部分的更新示范,然后逐一上门做通所有居民的工作。“他们既有效传递了每户居民的诉求,又最大限度地实现民意集中,让微更新得到更多居民的理解与支持。”舟山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敏敏评价道。
就拿乱停乱放的车辆来说,怎样实现规范化停放,居民们各有各的想法。在多次讨论后,有队员建议通过拆除违章搭建、翻修停车棚的方式,在小区内先行试点解决非机动车停放问题。看到焕然一新的停车棚还安装了充电装置,再也不用从楼上往下拉充电线,居民们对微更新的热情明显高了许多。机动车规范停放、占道堆物清理、管道翻建、绿化补种……其他微更新具体内容接连成功落地。
据悉,作为家园党建的重要载体和精细化管理体系中的有效手段,年初以来,北外滩街道通过“一居一策、一景一策”精细设计,已先后在10个居民区完成了微更新项目,有序改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街道还将创新工作机制,通过微更新赋予老旧小区更多的功能,把片区打造成有文化、有趣味、有品质、有温情的新时代社区有机更新样板,实现历史文脉的传承、社区活力的激发和人居环境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