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湾董轼:摘取世博会奖牌
□ 王坚忍
江湾地处要冲,河网纵横连绵,自古繁华之地。清末民初,江湾东面,淞沪铁路一头接吴淞口,另一头达闸北天通庵;水路北通往吴淞口,南流向虹口租界。西风东渐,江湾办起了棉纺、酿造、化工等工厂,机声隆隆;商铺连排成行;新式中小学校也随之兴起。
民国三年(1914年),江湾大街(今万安路)上马车辚辚。走马塘北面,建于五代十国后晋时代的保宁寺背后,江湾第三高等小学校在礼堂开会,校长宣布,我校图画手工教员董轼的著色泥土中国名胜模型,经过县、省和北京农商部层层遴选,将参加明年美国万国博览会(世博会)。礼堂里顿时响起了噼噼啪啪的掌声。
董轼其时30岁出头,面容清癯,十指修长,斯文书生一个。江湾本地人。曾在虹口教会学校学习美术,擅长水彩画。早在5年前,即宣统元年(1909年),那时候江湾第三高等小学叫虬江小学,作为图画教员,他的水彩画在南京物产会得二等奖。
这些年,每天天蒙蒙亮,他一袭青衫,浅口黑布鞋,夹着画夹、画架、水彩笔等,来到清水涟涟的走马塘与沙泾港接通的石片铺砌的东街(江湾大街东面称东街)春生桥畔写生,两水上的樯帆船艟,沙鸥白鹭,浓浓淡淡,尽入笔端;有时,他也会转过身,画保宁寺前的茶寮酒肆,浴室旅店,还有工厂的烟囱。
暑寒假期,他右手拎着藤箱,左肩背着包裹,在走马塘坐船向西到闸北,在北火车站乘北上的沪宁线或南下的沪杭线,还到过川陕两省,东南沿海,游览兼写生。他的父亲是秀才,因慕仰大文豪苏轼的做人和诗文,给儿子起名为董轼,字慕瞻(苏轼字子瞻),就含有这层意思。从小董轼就跟着父亲吟诗作画,古文底子好。故他所作之画蕴含诗意,比一般的图画老师艺高一筹。
早在民国二年(1913),他就开始酝酿参赛作品。据民国《江湾里志》总纂(总编)钱淦《董君美术记》云:此次他以白瓷色的粘土作材料,水彩绘色,制作风景模型。每一个模型的底座,用大块粘土做成宽4寸,长6寸,厚5分的板块形状,不着色;然后在其上,用手捏出隆起的或城阙、或山脉、或碧湖、或商埠等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6个中国名胜古迹,最后再绘上五彩。
制作模型是“慢工出细活”,董轼在课余晚间,先是对着当年自己临摹的写生风景画反复推敲,心有丘壑,山水了然于胸,再用灵巧的手指细致入微地捏泥成形。许多次捏好了,看看不满意,捏成一团重来,直至自己满意为止。
1915年,美利坚合众国的万国博览会(世博会)在旧金山举行。此次世博会,一是庆祝美国投资开凿的巴拿马运河通航,二是见证数年前旧金山地震几成废墟,现已完成重建。整个展览区分成3大块——中心庭院,东庭院“时代区”,西庭院“四季区”。董轼的作品在西庭院人工湖畔对面的美术馆。旧金山华侨多,走到董轼的模型前,顿觉眼睛一亮,驻足观赏,仿佛又回到了唐山(海外华侨对中国的代称),一些老外见状也留步细看,一时间观者如堵。
第一座模型金陵(南京)钟鼓楼,为两个相近的气势磅礴的恢弘城阙,建于明洪武年间,踞金陵内城,为报时中心,中国古代都城如北京、长安、洛阳等均有钟鼓楼,有陆游诗为证:“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钟暮鼓无时休。”第二座杭州西湖,乱花迷眼,浅草没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色湖光,千山晕碧。苏轼诗涌上心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第三座西岳华山,千丈断崖,万仞削壁。教人浮想联翩,其高耸处,李白诗:“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其险峻处,杜甫诗:“西岳岭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其余三座,钱淦只说为“以及要衡各海岸”,语焉不详,大概是通商口岸吧,也无法向壁虚构。
咫尺方寸间,山高水长流。观后,众人无不称奇,尤其是华侨击掌叫好,感叹道,真是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啊!
经“万国给奖评议部评议之”,董轼作品获三等奖,给予金牌和奖状,金牌奖状等远渡太平洋,于民国七年(1918年)2月颁发到江湾董轼手中。
钱淦《董君美术记》文末一段中说,董轼起了一个好头,将必有后起英秀继之。他说对了,“江山代有才人出”。据1986年版的《江湾镇志》记载,建国后,江湾镇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张载先后画了《山鹰》、《大风暴》、《夺枪》、《包身工》等连环画作品;另一个江湾镇人,江湾电影院美工汤仲威,他的电影海报《不平静的夜》获1978年上海电影海报展览会优秀奖,油画《菜场归来》获1983年上海第二届江南之春画展二等奖。
歌队的灵魂——刘宗良
□ 姜同川
转眼间七月又到了。鲁迅公园的歌友们,一些部队、企事业单位、机关、社区和高等学府的大众歌咏队员当中,都涌动着一股深切怀念一位长者的情绪。他是群众歌咏事业的积极的推动者、无私的赞助者、认真的组织者、全力以赴的引领者、歌队的灵魂——刘宗良老师。十一年前的七月,他去了天堂;十年前的七月,人们聚集于部队医院大礼堂,冒着高温酷暑,自发纪念这位被誉为群众歌咏活动开展的播种机和艺术大师。舞台正中“刘老师永远和我们在一起”的巨幅横标下,巨大的照片上,刘老师挥动着舒展有力的双臂,指挥着群众引吭高歌,似乎又回到了人们中间,备感亲切。大家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了刘老师的生平与业绩。
平凡而简单的一生
刘老师的生平并不复杂。他祖籍福州,1929年3月22日出生于上海。有考证说他是汉高祖刘邦的80代世孙,西蜀刘备的61代世孙,入闽始祖刘存公的35代世孙。其父刘潮贵系留美归国的知识分子,与有爱国传统的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渊源很深。刘老师先后就读于修德、美华、漫德小学及青年会中学,1946年毕业于辅仁中学。1947年,先后在新中国法商学院和光华大学(1951年并为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学习,1952年毕业,主动请缨到江苏淮阴中学任生物学教师。1954年被选入上海人民广播乐团,同时参加组建中央广播乐团。1956年进入中央广播乐团,成为乐团男高音中的骨干——第一男高音。1964年,支内到长江三峡南部的大山区——湖北恩施地区文化局工作。1970年在恩施市经贸委工作,直至1989年退休。退休返沪后,仍念念不忘将恩施打造成“中国硒都”及“生态旅游圣地”。1990年受海军医院邀请指挥该院合唱队参加基地文艺汇演,进入了草根团队的新领域,创造了人生的又一辉煌。
执着而曲折的历练
刘宗良老师对音乐的感悟来自青少年时期教会音乐氛围的熏陶,富有敏锐的音乐灵气和乐感,还有一副天赋的好歌喉。他1946年就参加了多伦路鸿德堂圣乐团,受到了较正规的音乐教育训练。除了学习男高音演唱外,还向当时著名指挥大师马革顺教授学习指挥,经常有机会参加指挥唱诗班的排练和参加众多的圣乐崇拜活动。照常理推论,刘老师报考音乐学府似乎是顺理成章的。然而,风华正茂的刘老师服从了家庭的规划,报考了生物系,往自然科学方向大步走去。就这样,一位得到过俄籍教授苏士林的教导,又得到过意大利学派博士林俊卿栽培的有志青年,曾在自家客厅组织过“蓝天合唱团”的领袖人物,转向了另一个领域,在生物学教师的岗位上开始了新的人生。
但刘宗良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命运把他推到了广播乐团,后来又是央广乐团,担起了第一男高音的重任。1957年,也就是进入央广乐团的第二年,他就获得了“积极工作者”的称号,奖品是他珍藏终生的《古典抒情歌曲集》。此后,他更加努力探索,刻苦钻研,博采众长,几乎达到了忘我的境地。可是,酷爱吊高音的歌者因声带损坏而跌入了低谷,他的指挥天赋也未有发挥的机会。他被发往恩施支内。地区专员命其负责组织排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接着又参加了歌剧《洪湖赤卫队》的排练,两剧都获得了成功。后来,刘老师被派到恩施地区的大专院校从事大合唱的教学。这好像开始了理想的回归。
谁知史无前例的十年开始了,刘老师到了五七干校。接着,山区工业大会战,火电厂,到退休之前,只有两年在湖北省歌剧院工作,其余时间刘老师都在经济战线工作,任劳任怨,恪尽职守,乐观向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当过技术员,干过总调度,1986年还被任命为恩施市经委会副主任,大多数时间里与音乐无缘。
充实而辉煌的事业
刘宗良老师的理想与事业的实现,是在退休返回故乡上海之后。退休者,由不同程度的单位人转变为完全的社会人。人们的社会身份都回归了草根状态,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具备深厚的音乐修养和丰富的组织指挥经验的刘宗良老师,在运用经济工作财富继续为生活工作过的恩施寻求发展之路外,还为绿化祖国山河之梦提出了《开发长兴岛的规划》,它既务实,又超前。用少量资金滚雪球式扩大旅游项目,收购无人认领自行车并将之改装成代步工具,娱乐场地融入民间游艺内容,这是它的务实性;开发必须以自然生态保护为前提,以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和保护生态结合,完全的中国化大众化的起步设想,这是它的超前性。这个规划,通过上海人才研究会秘书长向市人大秘书长推荐过。
当然,刘老师最执着的音乐理想得到了很好的实现。应当说,他离开音乐战线达25年之久。但这25年间,他并未完全放弃音乐。他从山山水水中观察音乐的节律,各种环境里搜寻天籁之音,民风民歌中充实丰富自己。他研读中国古典书籍、世界名著,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创的理论见解,写出了《音乐心理新论》,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音乐研究班讲座上讲授。
1990年,刘老师用了3个月的时间培训出幼儿园学手风琴的儿童,在全国儿童手风琴比赛时,在2个组别上均获得了第一名。同年,他应邀赴海军医院指挥该院合唱队,极有胆识地将只能齐唱的歌队改造成四声部演唱,连续四届基地文艺会演获得第一名。有位队员回忆说,合唱队是从院领导、科主任、医生、护士到职工组成的,大多数人没有任何音乐基础,合唱歌曲《祖国颂》难度很高。刘指挥从基本发音开始,逐渐地进行和声训练、声部组合,终于完成了医院有史以来八十多人男女声四声部演唱的创举!刘老师还用演出得到的奖金为医院组织培训了一支电声乐队,我们是多么怀念他的无私奉献啊!
刘老师曾连续五年为复旦大学的歌咏事业操劳。为参加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全校合唱比赛,该校国际政治系20位教师组成的合唱团聘请刘老师担任艺术指导兼指挥。他运用独创的音乐心理训练方法进行合唱排练,加入了气功的概念,形成了以“情”为基础,队员们随指挥的“意念”(指令)而动,专注到忘我境界。使一个三流歌队取得了一流的成绩——25个参赛院系的第三名!此后,复旦大学离退干部、退休教师、在职教工、政治经济学院、计算机系等好几个合唱队都请刘老师指导指挥,长达5年之久。队员们对一次次大奖的取得兴奋不已。他们说,若要论功行赏,刘老师指挥有方是第一功。他们举行过“火锅宴”,献诗《灵魂颂歌》向刘老师致敬。
街道、社区许多草根歌队都得到过刘宗良老师的指导培训。收益颇多的鲁迅公园一三五歌队、川北外语歌队至今仍牢记刘老师教给的基本功,活跃在群众歌咏的舞台上,谱写着齐心协力奔小康,万众向往中国梦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