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7日是“左联”五烈士牺牲80周年纪念日,为此,2月25日下午,由中共虹口区委宣传部、虹口区文化局主办,“左联”会址纪念馆承办的“左联”五烈士牺牲80周年纪念座谈会在虹口区图书馆四楼会议室举行。虹口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局领导,上海市党史研究室、上海市作家协会、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龙华烈士纪念馆、上海宁波人同乡会等单位负责人以及部分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
与会人员从各自的工作、研究畅谈了对“左联”五烈士的追思和缅怀。纷纷表示,借着今年建党90周年之际,宣传弘扬先烈们忠于祖国、追求真理、坚持理想、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先烈们的这些精神财富,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建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陆健(虹口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局党工委书记、局长):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召开座谈会纪念“左联”五烈士牺牲80周年。我不由得想到了鲁迅先生著名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想起了去年三月初的时候,我们隆重举办了“左联”成立80周年的纪念大会。一转眼,我们又聚在一起缅怀“左联”五烈士。
80年前的1931年2月7日,是“左联”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五位青年作家英勇就义的日子,也是我们难以忘却的,以悲痛心情缅怀烈士的纪念日。这五位烈士,还只是二十几岁的青年。正当他们为崇高的理想英勇奋斗的时,却喋血龙华,被罪恶的子弹夺去了青春年华。五烈士的人生是短暂的,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些年轻人,各自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但都紧跟时代的洪流,走上了为人民谋自由幸福,为祖国繁荣富强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他们以自己沸腾的热血,谱写了光辉的历史,也写出了革命文学的历史篇章。
今年不仅是“左联”五烈士牺牲80周年,还是我党建党90周年。作为党的思想阵地的宣传部门,作为革命精神传承弘扬的文化部门,我们在缅怀先烈,追思先辈的同时,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首先,要寻找契合点。对烈士的缅怀,归根结底都是一种现实行为,要与实际相结合,不能是为缅怀而缅怀。80年过去了,我们纪念“左联”五烈士就是要在80年前牺牲的烈士与当今时代之间寻求一个精神契合点——那就是理想追求。“左联”五烈士与所有的革命者一样,都是些在暗夜中仰望星空的寻路人。他们都是不畏艰险,积极投身于革命营垒。有为理想入狱的,有为理想献身的,他们用一腔热血谱写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历史的一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高速发展,随着社会新的矛盾的产生。崇高的精神,美好的理想,应该成为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的追求。
其次,是宣传普及。作为宣传部门、文化部门,普及中国革命历史,宣传革命传统等等,是亟需要做的工作。如果我们忽视了普及历史、文化、科学知识,那如何来谈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左联”精神的传播,“左联”纪念馆的同志是首当其冲的。我想起了张小红同志,她曾编撰了《“左联”五烈士》一书,填补“左联”纪念馆的空白。她就是一名有责任心的工作人员,为普及工作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
第三,是创新精神。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世界性的网络平台上,文化的交流无时不在,世界性的文化博弈中,各国的本土文化、民族传统都将受到影响。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华文化传统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和光大烈士们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主旋律前提下,提倡多式多样的工作方法,把我们各方面的文化工作做得更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建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王锡荣(上海鲁迅纪念馆常务副馆长):时至今日,以“左联”为代表的中国二十世纪左翼文化,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主流,对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中国社会进步的贡献,如果不能被更明确地承认、更坚定地标举,就有可能被一波泛起的沉渣所淹没,被一班无知妄人或者历史颠覆者所践踏。目前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危机的存在。
历史绝不能倒退,历史也绝不能被颠覆。我们作为从事这段历史研究并认定其历史价值的人们,还是应当坚定不移地、理直气壮地标举“左联”的先进经验,弘扬“左联”五烈士的精神。
陈晓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文物保管部主任):我们作为纪念馆,如何搜集文物、利用文物进行革命宣传工作。我们馆里已收藏了一些“左联”五烈士的文物,比如冯铿的毛衣。这些藏品为国家一级文物,被“一大”纪念馆收藏,在应用方面也确实起了重要作用。我们在一些重大活动中,曾展出过这些文物,但是作为专题展出还不多,因为有关“左联”方面的文物分别藏在龙华烈士陵园、“一大”会地址纪念馆、鲁迅纪念馆、“左联”纪念馆,应该几方面整合,发挥文物应有作用,为牺牲的烈士呐喊。
陈玮(龙华烈士纪念馆陈列部主任):2011年2月7日,在龙华24烈士(包括“左联”五烈士)牺牲80周年之际,龙华烈士纪念馆向社会推出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纪念龙华24烈士牺牲80周年》专题展。
专题展汇集24烈士中已知的22位烈士的照片、遗物、著作、诗词、手稿等展品,不仅见形象见遗物,更见思想见精神,挖掘并突出革命英烈身上凝聚的代表中华民族先进思想、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涵并以此来教育人,引导人,鞭策人。
展览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讲史,分别从党内形势、不幸被捕、狱中斗争 、英名永存等五个方面概述“龙华二十四烈士”。展览第二部分,以小故事的形式,讲述了24烈士中已知的22位烈士事迹,其中“左联”五烈士被集中设计在展览最后一部分,以5个人物独立专题的形式去突出表现,从而将每一个人物的成长历程、理想信念、人文精神、文化成就寓于历史的时代特征之中,并以一个个小故事的形式表述给观众!
杨斌华(上海市作家协会研究室主任):今天我们隆重召开“左联”五烈士牺牲80周年纪念座谈会,是为了传承他们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搏击大潮,不避艰险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传承他们的理想主义精神和对底层关怀。他们是在黑暗中仰望星空的寻路人,他们用一腔热血谱写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历史的第一页。今天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大繁荣、大发展过程中,为了提倡不同的创作风格,发展不同的学术流派,继续促进文艺界、学术界的大繁荣,“左联”五烈士的精神仍然是我们文化事业中需要坚守的传统。
喻大翔(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校史馆馆长):梅花当然是有情且多情,散发着梅香的殷夫,不但是一个少年英雄,一个革命家,一个从同济走出去的大学生,他还是一个诗人,一个被伟大的鲁迅喻为“是东方的曙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鲁迅对于一个生于1910年,死于1931年的小小诗人,给予这么高的评价,不但在当时振聋发聩,就是80年后的今天,也让许多文学大家们羡慕得不得了。
烈士当然是要革命的,革命当然是要准备牺牲的,殷夫在14岁写下了《放脚时代的足印》之后,他似乎就这么时刻准备着。80多年过去了,他时常被人提起,也时常被人纪念,但许多人好像总记得他冲锋流血、叱诧风云的一面,却忘记了他还是一面“爱”的旗帜,是一个情种,一个内蕴深情且很会表情的青年诗人。
他的哀怜、缠绵、纯粹、豁达与决绝,不是一个18岁的小小青年够做到的,也不是一个前进着的诗人能够做到的,他必须是一个大理想、大折磨、大人格的先进者,才可能做到的。
康锋(殷夫研究爱好者):30年前的1981年2月7日,是“左联”五烈士之一――诗人殷夫烈士英勇就义五十周年纪念日,那天早晨在新龙华上海市烈士陵园的殷夫烈士墓前,我有幸遇见了一位也前来悼念殷夫烈士的白发苍苍的老人――诗人生前的女友盛孰真。
为此,我的人生也由此而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因她的出现,使我了解了许多被误传了的殷夫生平史事,也因此我与鲁迅和“左联”研究专家丁景唐师相识,从而我在丁景唐师的帮助和支持下,开始了研究和探索殷夫短暂而光辉一生的新进程。
陈福康(上海外国语学院现代文学研究所所长):“左联”五烈士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城,“左联”五烈士与龙华二十四烈士,是一个整体,然而,每次都只是开会纪念“左联”五烈士,而不纪念其他几位烈士,这是不对的。另外,“左联”五烈士的说法,会造成误会,让人误以为在三十年代,左翼作家联盟牺牲的只有五位烈士。我们举行纪念活动时,应当提及他们的名字,提及研究左翼运动、左翼文学。
(整理 童继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