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月,在《王尧山文稿选》即将出版之际,胡立教同志特为之题词:“风雨七十年,革命老战士”,高度概括了王尧山同志革命战斗的一生。
王尧山,原名宋书模,1910年7月10日出生于江苏省溧阳市。1927年秋,他随大哥来到上海当学徒,在这里,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投身革命,历经艰难曲折无怨无悔,真正实践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誓言。
一、上下求索,探寻光明,结缘左冀文化
在上海当学徒的王尧山同志,目睹上海这个帝国主义的“冒险家乐园”的黑暗现实,苦闷、彷徨。他的哥哥、共产党员林枫同志指导他阅读鲁迅先生的著作。正如王尧山所说:“先生的著作,有如一把把解剖刀,把旧社会的肺腑内脏、血肉神经,一层层地都解开了。”使他渐渐觉悟到投身革命才是方向,共产主义思想开始在他的脑子中萌芽。1931年10月,在浦东电气公司当职员的王尧山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86年,在鲁迅先生逝世五十周年时,王尧山同志曾撰文纪念,感慨万分地说:“鲁迅著作有如万丈光芒的指路明灯,引导我找到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使我投向革命,毫不反顾,并为献身革命感到无限的幸福。”
1932年,经何谷天同志介绍,王尧山同志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左联”党组织中工作。在“左联”盟员的鼓励下,他开始学习创作,以式加、奴天、卢天、路丁等笔名在《中流》、《海燕》、《文学》等左翼报刊上发表反映社会现实、鞭挞社会黑暗的小说、诗歌、散文。让王尧山同志终身感佩的是,鲁迅先生曾为他逐字逐句修改文章,具体指导他写作。1934年秋,王尧山同志担任了“左联”组织部长,并参加“左联”党团工作,负责“左联”各个区的工作和党员的组织生活,组织“左联”成员深入到广大工人、职员、学生、教师中,以文艺为手段,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开展斗争。
“左联”是中国革命文化运动的红色堡垒,也是一座革命斗争的大熔炉。王尧山同志在这里工作、生活,经受了风雨考验,锻炼了革命意志,积累了斗争经验。
二、不畏艰险,勇挑重担,重建党的组织
1931年至1935年,受国民党白色恐怖和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敌人破坏,损失严重,失去了和党中央的联系。在这危急时候,王尧山同志和战友们想尽办法,从敌人的报纸等渠道了解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联系实际,依靠群众,保护革命力量,坚持地下斗争。
1936年4月,党中央派冯雪峰同志到上海,通过鲁迅,与上海地下党取得联系,王尧山同志与冯雪峰同志接上了关系。此后半年多时间,他担任了上海和党中央之间的政治交通工作,经常往返于上海与西安之间,将上海党组织的文件送达党中央,再将党中央的指示和文件带回来。鲁迅先生逝世后,许广平先生将鲁迅先生生前藏在银行保险库中的方志敏烈士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等狱中文稿和给党中央的信,交给了冯雪峰,王尧山同志亲自将它们送到了党中央。
1936年底,根据中央指示,在冯雪峰同志领导下,王尧山同志与林枫、沙文汉同志一道组成中共(上海)临时工作委员会,王尧山同志担任书记,负责了解和整理上海各系统地下党的组织,为重建上海地下党组织做准备工作。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到1937年5月,他们分别联系了工人临时工作委员会、学生临时工作委员会、救国会工作委员会和文化界、海关职员、巡捕3个党支部,以及个别党员的关系。加上冯雪峰同志直接领导的思想理论界和文艺界党员组成的两个特别委员会,各方面党员共有160人左右,各方面联系的积极分子约5000人。中共江苏省委就依靠这第一批力量恢复和重建上海地方党组织的工作。1937年6月,刘晓同志受党中央委派到上海,全面主持上海党的工作。7月初,根据中央指示,王尧山同志与刘晓、冯雪峰同志组成了中共上海三人团,王尧山同志协助刘晓同志开展工作,并担任群众工作委员会书记。王尧山同志在《关于上海地下党重建的经过》一文中回忆:“考虑到上海地下党工作的需要,交给江苏省委的党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政治上可靠,二是在上海有隐藏条件。这一部分党员,都是经过刘晓、刘长胜和我一个一个审查了解,分批接上党的关系的。”1937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正式成立,王尧山同志担任组织部长,负责党员管理、干部调配,联系“职委”等,同时做动员党员、群众支援新四军和各抗日根据地以及建立地下交通的工作。他和同志们一道,动员了大批工人、技术员、干部、大学教授、医生、文化人、学生支援新四军根据地。
在整理和重建上海地下党组织、担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期间,王尧山同志勤于思索,善于总结,撰写了不少有关上海地下党组织建设和时事政论的文章,对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进行探讨和指导。朴实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这位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信念、顽强的作风和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
三、挥师南下,风雨兼程,接管建设上海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占上海租界,上海的秘密工作环境日益恶劣。根据党中央指示,1942年,中共江苏省委从上海转移到新四军淮南根据地。王尧山同志随省委机关撤退到淮南。1943年春始,先后任中共中央华中局组织部干部科长、组织科长。1945年秋,随华中局撤退到山东,11月,任华东局城工部副部长,负责济南、青岛、徐州、连云港等城市的地下党工作。
1949年初,王尧山同志受命参与组织和率领一支“南下干部纵队”,参加接管上海工作,他担任纵队政委。4月24日,王尧山同志等率队随华东局机关和华东野战军指挥部到达江苏丹阳,在这里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集中训练,做接管上海的各方面准备工作。王尧山同志夜以继日,学习政策、了解情况、配备干部、听取汇报,以便更好地完成接管上海的艰巨任务。5月25日,王尧山同志随陈毅、曾山、刘晓等同志一起进入上海。阔别七年后再回上海,这座让他魂牵梦绕的城市已经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一轮红日已经升起在大上海的地平线上,宣告着这个中国最大的城市的新生。”王尧山同志倍觉振奋,他迅速投入了繁重的接管工作。
上海解放后,王尧山同志担任了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长,1952年至1955年担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秘书长。上海解放初期,百废待兴。王尧山同志坚决贯彻中央和市委的干部政策,为恢复和发展上海经济,改造旧上海,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发展党员工作、党的干部教育工作等方面,他倾注了大量心血。这期间,他还作为副团长,参加了中共中央组织的“党的工作者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学习党的领导和党的组织工作模式,以便更科学地开展党的组织工作。
四、老骥奋蹄,扬鞭跃马,开创新的事业
1955年6月,因受潘汉年案牵连,王尧山同志被停职审查;1959年6月,被开除党籍后下放至淮海中学任副校长。1974年7月,被迫退休。1979年7月,中共上海市委决定为王尧山同志恢复党籍、恢复名誉、恢复工资待遇。在蒙受冤屈二十四年后,矢志不移、百折不挠、坚信真理、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的王尧山同志终于迎来了平反的这一天。1980年起,他先后担任了中共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筹备组副组长、组长,中纪委委员,中共上海市纪委书记,并兼任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重新获得了为党和人民工作的机会,王尧山同志倍加珍惜,他废寝忘食,倾尽全力,在纪律检查和党史研究两个领域进行开创性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筹备和领导中共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期间,王尧山同志倾心投入,为党的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做了大量工作,为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加强上海的干部队伍建设,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懈努力,在上海纪检事业的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有着七十余年党龄,经历过党的历史上的辉煌与艰难、成功与曲折,王尧山同志深知党史工作的重要意义;担任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王尧山同志深知自己肩负重任的份量。每次党史工作会议、每次重要纪念大会,他都反复强调党史工作的重要性,强调做好党史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细心校阅、认真审改党史资料与党史书刊;积极争取老同志的支持,充分发动各界人士奉献力量;获得了经验及时总结,取得了成绩热情鼓励。致力于上海的党史事业,王尧山同志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2005年11月10日,王尧山同志在上海华东医院走完了他九十五年的人生道路。王尧山同志的一生,是不懈追求、奋勇前行的一生。他的名字、他的功绩,他的情操、他的精神,将永远镌刻于上海的光荣史册,永远铭记在上海人民的心中。今天,我们纪念、缅怀王尧山同志,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发扬他的革命精神。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实践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为不断推进上海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新贡献。
袁志平 晏蔚青 周奕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