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号——南社与“左联”取名的文化特征
□ 黄乐琴
南社与“左联”是中国现代史上先后成立的两个全国性的文化团体。在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想土壤里,他们的政治意识、思想倾向、文学内涵有所承传、发展,也有所变换,体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文化转型的过程与特点。两个社团的同调与异趣从他们社团的命名与成员的取名上可以充分地体现。南社命名意为:“反抗满清,是反对北庭的标志”。南社盟主陈去病的别号是巢南,取古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之意。表示自己有如越国的鸟儿,筑巢也要选择向南的树枝,绝不向着北方。“左联”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高举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反共媚外政策、拥护苏区和红军的革命斗争、拥护社会主义苏联的旗帜,开展各项社会政治斗争和文学活动。接近“左联”的萧军、萧红夫妇就以笔名喻意对“小小红军的向往”。
南社与“左联”也是在二十世纪上叶以现代新思想改造国民精神启蒙运动的先驱者。他们几乎是从辛亥革命到第二次国民革命战争时期主要报刊和文艺刊物的主持编辑者,从《民立报》、《民呼报》、《小说林》、《小说月报》到《前哨》、《北斗》、《萌芽月刊》都是以此为阵地召唤国魂,振起国魂。反抗与启蒙是他们社团命名内质的共同点,同时,社会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区域文化,也在社团成员人名中凸现。人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社团命名或成员取名都成为透视那个时代思想潮流的一面镜子,可以看到生活在当时社会及文化环境(特别是近代上海)中的知识分子在思想与行为上的某种先进性与超越性。但是在成员的取名上也可看出彼此的异趣。
一、多元与单纯
南社与“左联”成员是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知识分子,在取名上既有名之以礼、取之有道的典章文献的命名礼仪,家族制度的维系意义,又有自取为号、自署笔名的寄兴显趣。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办报建馆与维新民主,见诸报端的文字或出版的书稿,以别号署名居多,如《石达开遗诗》,题“残山剩水楼主人”编,此乃南社创始人之一高旭之别号。杂志报章的兴起,使中国产生了真正以卖文为生的职业文人,笔名的采用是我国传统别号的继承。鲁迅一生用笔名就有一百四十个。处于传统向现代文化转型中的南社成员是名、字、号 、笔名的多元性,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报纸载体的出现,“左联”成员是字号弱化而笔名趋多。
在文化心态上,民族本源文化是南社成员的精神支撑,故而他们的名号中有儒道释的内涵,以子自称,表示对学问道德重视的高平子、邵力子等;以儒入名,表示对儒家尊崇的伯儒;如以渔夫、道一、陶遗、鸿仙、寒隐、无为、长洲呆道人示对道家隐逸之风的向往;以曼殊、法一、梅僧、曼佗等法名示自己入佛的身份。周麟书以字嘉林之谐音自号迦陵,寓意佛教之仙禽。在西风东渐的时代氛围中,南社也有汲取西学的热望,摩西、亚卢、人权等名号即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南社成员黄人所有的名、字、号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他原名振元,字慕庵;中年更名为“人”,字摩西;号蛮、野蛮、野黄、诗虎、江左儒侠、兰君仙史等。儒、道、释的精神、西方的人权、民主思想都在他的字、号中体现了。特别是蛮、野、虎等字号与传统“恕”的道德准则相背,显示了抗争专制、侵略的豪情。南社成员如柳亚子等大都有这种取名的特征。而“左联”成员既有反传统的激进,又有抗列强的姿态,故而带有儒道释与西洋色彩的名字、笔名是难见的。
在行为方式上,南社成员既有趣味主义的一面,他们的名号有瘦鹃、独鹤、逸梅、蝶仙、尔雅等体现“雍容尔雅”、“吟风啸月”的情趣。也有死灰君仇、汉元、振威、君武、黄人、黄天等显示振复汉室志向的名号。于伯循,字右任,表明他耻受左衽文化的侮辱,以恢复中华衣冠为己任。而“左联”成员有满腔的理想之火、革命之火、青年之火,他们反对趣味主义与游戏主义,所取的名字与笔名体现了血与泪的沸滚、涨裂。如光赤、荒煤、猛克、劲风、大戈、侠父、钢鸣等。也体现了对单纯、平和、灵动世界的向往,叶灵风、瞿秋白、林淡秋、谢冰莹、碧野、杜淡、柏山、叶紫、白薇皆是。
在情感的主调上,南社也是多声部的,有凭吊山河的楚伧、繁霜、寒碧、啸楼等;有仰慕先贤的古狂、骚心、陈去病、柳弃疾、范慕蔺(女)等;有“振大汉之天声”的骏声、声涛、勇忱、湘涛、大觉、天笑生;也有寄情山水的烟桥、鸳雏、燕 影、雪耘、饶彰风等。“左联”的情感主调相对单纯,主要为激扬与平缓的抑扬节奏,如从梅志、韩起、胡风、杨骚、任钧、雷溅波、郑伯奇、宣侠父到艾芜、关露、唐瑜、谷牧、梅益、高云览、董曼尼、马子华、杨纤如等。
二、集体与个体
古人的名和字大都由长辈,如父母、祖父母或兄长取的。它寄托了长辈对后代的祝福与期待,是长辈赐予晚辈的生死相依的财富。“幼名冠字”,名区别彼此,字体现一个人的德行。随着历史的发展,名字也开始由自己所定,所以也能体现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志取追求、个性风格。如柳亚子,原名慰高,字安如,后改名人权,号亚卢,再改名弃疾,字亚子。而号却是由自己取的,是有一定名望和文化的人,为了表示自己的思想志趣而命名的。因此,取什么样的号,往往带有取号人自己的主观意愿和主观感情色彩,独立性很强。南社的很多知识分子,已逐渐向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转换,有鲜明的独立精神与超前意识。预言世博将于百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的陆士谔,其名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有许多人说顺从奉承的话,不如一个人直言不讳)之意。
但是厚重的传统积淀内化在南社成员意识的深层结构之中,集团化、家族化依然是他们取名的重要依据。不少人取名、字、号都有一种从众心理。子,在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南社柳亚子、姚石子、庞檗子、奚燕子、胡蒙子等字、号就有此含义。20世纪初期,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大潮中曾兴起一股鼓吹并实施暗杀的潜流。在中国传统“重义轻利”、“杀身成仁”的侠义精神熏陶下,加之西方无政府主义的影响,留日学生成为暗杀主义的最早信奉者与宣传者。在这种思潮影响下,南社也有“唤起一国之精神,振奇侠之气”的主张。很多人以古侠自况,以“大风”、“屈魂”、“秋魂”、“心侠”、“希侠”、“钝剑”、“剑公”、“剑芒”、“剑寒”、“剑霜”、“磨剑室”、“江南快剑”、“精武老铁”、“三千剑气文社”做名号与室号,显示了“溯南社之起,在于清季革命运动最烈之时,故一时慷慨悲歌之士多归之”(谢英伯《致叶楚伦书》)。而在革命处于低谷时,“酒痴”、“酒龙”、“神州酒帝”的字号也多见南社人纵酒耗力的消沉。
“左联”成员的自由主义倾向更强调了取名的自主性、独立性,自我的意识更为强烈。姓是社会成员最基本、最重要的识别标志和符号,是家族的一个称号。当时,许多进步青年,为表示与封建思想决裂,赶上新时代的步伐,喜欢废姓改名,选用富有时代精神的姓名,丁玲受其影响,也去掉了自己的蒋姓,取了一个新名叫“冰之”。后来,她在这名字前加了个“丁”字,改称“丁冰之”,“丁”也变成了她的姓。她又在字典里抓了个“玲”字,于是“丁玲”便成了她的新名。丁玲的换姓改名,表明了她与封建家庭决裂的姿态。同样,艾青原名蒋海澄,留法时,当地旅馆因歧视中国,误听成蒋介石而不肯给登记。艾青一气之下,在蒋字下半部打了个X,蒋字变成了艾,又加了青字,艾青之名由此闻名诗坛。艾芜原名汤道耕,艾芜是“爱吾”的谐音,他历经坎坷,几度轻生,坚强地活下来后体味到生命的可贵,以爱吾寄托自己的决心。“左联”成员的笔名、化名都带有强烈的个体印记,从众的现象是不见的。比起南社的舍生取义,纵酒消蚀,“左联”似乎多了对个体生命的珍惜。
坚持自主性、自立性并非表明“左联”成员完全割断了对家族的依恋,鲁迅就是以母亲鲁瑞之姓冠的。夏衍的方言谐音是“雅言”,是父亲的字,他取此做笔名以示对父亲的尊崇。郭沫若的母亲姓杜,他用“杜顽庶”的笔名表示对顽强的母亲的敬佩。
主流与边缘,集体与个体,传统与现代,现代知识分子往往在此矛盾、游移、抉择。茅盾(矛盾)的笔名,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心态与行为。只是南社多了些前者,“左联”多了些后者。
三、雅洁与俗化
南社试图借用西方异质文化的力量建立中国新型的文化。但其主体主调依然未脱旧式士大夫的藩篱与情感。在用字的结构上,许多成员模仿春秋时代伍子奢、介子推等在姓与名之间多加之、子等助词,如张子石、经子渊、周子美;或模仿孔子、老子、孟子、孙子等以子结尾。喜模仿唐代人以父辈兄弟,同父同母亲兄弟的数字排行称名,如刘三、朱三。也袭用传统民间名字的互为表里法,如费公直,原名善机,字天健。互为中和法,如马骏声,字小进,号退之,一进一退显示了中国的中庸之道。有兄弟姐妹名字相互照应的,如高尔柏、高尔松。
在字号的内容上,南社人取名好用典,如成平,字舍我,出自《孟子》“舍我其谁”一典,邵闻泰,字仲辉,取义“奎壁建辉”。学宋代好用居士做其别号,如玄玄居士、梅川居士,表示既不想失去世俗的享乐,又想在精神上获得独立与自由。也喜学宋代诗人中以老、叟、翁命名,如石翁,石屋老人、黄叶老人等体现黄老之学的名字。清末民初人的名字多表明自己的思想倾向和人生理想,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南社人作为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起名字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如复苏、布雷等。
在字词的选择上,南社喜尚雅洁。何香凝自号双清楼主,缘于她与廖仲凯在修整好的破屋中读书学习,情投意合。中秋佳节,天高气爽,皎月普撒,令人有双清之感,何香凝触景生情,写下了“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诗句,并将自己的小屋命名为“双清楼”。南社成员的名号大都有这样一种双清的特点,如程瞻庐、平襟亚、徐枕亚、萧引楼主、银萧旧主、天虚我生。
而“左联”大众化、平民化的倡导在他们的笔名中也可以体现出来,如田汉、草明、田间、谷牧、端木蕻良(红高梁)等笔名都具有这种特点。在追随现代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左联”成员于不断迁徙、漂泊中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逐日加浓,郭沫若的“沫水”“若水”之恋,鲁迅的以“越客”、“越丁”自名,冯雪峰以家乡雪峰山命名都表现了这种强烈的情感特征。显示“左联”成员个性特点的笔名也丰富多彩,胡风、柔石、郁达夫、于黑丁、王西彦、何其芳、臧云远、周而复(周而复始)、聂绀弩(黑色的弓)、周立波(英语解放的读音)等气象、物象、人象、景象、时象的笔名都能衬托出作家们的鲜明性格。
鲁迅与茅盾是从南社过渡到“左联”的盟员,他们的名、字、号体现了这两个社团的特点,早年鲁迅以戛剑客、戎马书生自号。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取义于“鸿雁来宾”,他们的字号都带有南社情志的特点。“左联”时期,应战斗需要,他们运用大量的化名、笔名揭露、嘲讽时局,如韦士繇(伪自由)、敬一尊(回敬一杯),丰之瑜(封建余孽)这些化名、笔名也都具有鲁迅杂文的喜笑怒骂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