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气温多变,不少人开始“乱穿衣”。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捂和冻都要掌握好度,不可盲目追求。
我们要“捂好”防受凉,又要“减衣”防汗出太过而上火。因此,穿衣服不能一味求热或求凉,而是应该根据身体各部分的需要,酌情分配衣服的厚度,身体才能更舒适。
冬春交替时,头部和心胸处要凉些。古语道“寒从脚起,热从头散”。头部也是人体出汗较多的地方,春季时,如果头部保暖做得太好,不利于身体散热,容易导致上火。同时,心胸处可以适当凉一些。中医将心归为五行中的火,认为心本就有火的特质。如果将心胸部捂得过热,外热接内火,就会导致口干舌燥、腮红面赤、手足心热、心情烦躁等问题。例如,晚上睡觉时,在保证卧室温暖的前提下,被子不用盖得太高,露出胸口可能睡得更踏实。
人体上有3处最怕冷,宜春捂。脚要热。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春季时,裤子、袜子、鞋子不要换得太快,脱得太早。腹要热。腹部温度太低会导致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出现。腹部保暖是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背要热。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后背如果受寒,容易阳气不足,有碍升发。
当昼夜温差大于8℃以上时,需要“捂”。当气温连续几天保持在15℃以上时,就不需要“捂”了。
春捂的原则更多适用于平时体质虚弱的年轻人、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久病之人以及儿童。对于青壮年,尤其是体质偏燥热、阴虚或者湿热的人,穿得太多可能会感觉燥热、出汗,不适宜春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