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2月的某一天,在当时上海的一些电影院门口,一份新鲜出炉的画报正被吆喝叫卖,画报封面上,女子梳着厚厚的中式刘海,手捧鲜花、笑靥迎人,让当时追求时髦的人们被瞬间击中纷纷购买,而这位女子就是日后红透半边天的女演员胡蝶,这份画报,便是在后来成为近代上海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的《良友》画报。

估计很多人不知道,《良友》画报其实诞生在1926年的虹口,在当时的北四川路,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北路上创刊。昨天,在时隔近百年后,《良友》画报又再次回到了自己的始发地四川北路,在沪上海派潮流新地标“今潮8弄”1号楼里,一场主题为“掠影摩登——《良友》都市文化图鉴”的展览正式开启。



《良友》画报的封面人物是它的特色之一,在展览中,胡蝶、阮玲玉、顾兰君和美籍华裔女演员黄柳霜等女明星的封面照再次出现在大家眼前。时隔百年,人们依旧可以通过这些被定格的画面,感受到当时摩登时尚的海派美学,并在今潮8弄的海派弄堂中与她们产生一场诗意的隔空对话。
“这个展览并不是一个文献展,它以一种新的潮流方式,把百年前的时尚摩登的海派文化展示给大家,我们也非常希望可以吸引到当下的年轻人,让他们了解即便是百年前的潮流也依旧是能够跨越时间的,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个展览能够成为城市文脉的一个缩影,从而进一步挖掘虹口海派文化发祥地的内在肌理。”策展人、文艺评论家孙孟晋说道。
《良友》的女明星封面照注重健康向上的格调,同时又充分表现女性丰富多彩的魅力,既时尚先锋,又有正确的世界观,即便是现在也能带给观者满满的正能量,同时,展览里也并不仅仅是展示画报这么简单,跟小虹去细数下现场的亮点!
现场,有6期《良友》画报的珍本在展览深处等着大家。它们已经经历了近百年的岁月,纸页间流露着岁月的痕迹,这些封面中的女性,摄影风格各不相同,穿着打扮也贯通中西,展示了当时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在这6幅封面照中,左上角的美籍华裔女演员黄柳霜是知名度较高的一位。
良友文化品牌负责人胡新亮告诉小虹,黄柳霜和《良友》有着一段渊源,黄柳霜祖籍广东台山,与《良友》创办人伍联德先生是同乡,所以两人间保持了很好的私人关系,于是她拍摄了这张照片作为《良友》第34期的封面照。
除了《良友》画报创刊在虹口,多次上过《良友》封面的早期中国电影明星胡蝶和阮玲玉也与虹口有着很深的缘分,胡蝶出生于虹口的东大名路辅庆里,后搬至北四川路上的余庆坊居住,阮玲玉也曾生活在虹口,先后居住于虹口海宁路东德兴里和海宁路18号。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影院和电影制作行业的发达,当时不少电影制作和发行公司也落户虹口,展览中可以详细了解到电影人与虹口所产生的各种交汇以及碰撞出的火花。
此次展览中,设计师特意绘制了一幅完整的当年的北四川路地图,标出周围星罗棋布的影院位置,让来到展览的大家能直观感受到虹口作为中国电影发祥地的前世今生,由于这张地图实在过长,小虹用全景摄像模式才拍下其中一部分,如有兴趣可以点击下方浏览大图,若想看当年北四川路的电影文化全貌,还请亲临展览现场哦。
虹口,中国电影发祥地。在1930年出版的商务印书馆《增订上海指南》收录的全上海25家影戏院中,虹口就占了11家。虹口也保持着多个“上海第一”的称号,礼查饭店(后浦江饭店,现中国证券博物馆)曾经被确认为中国最早放映电影的场所,而围绕着北四川路周围,上海最早的几家影院都开张于此,其中包括西班牙人雷玛斯创设的虹口活动影戏院和维多利亚活动影戏院,葡籍俄国人郝思倍兴建的爱普庐影戏院等。
提起电影,鲁迅先生可是一位超级影迷,你可能想不到,他1927年定居虹口之后的9年时间里,一共观看过144部电影,共计155场次,本次展览完整地展出了鲁迅在虹口的观影地图。 
1926年2月,是《良友》创刊的时间,亦正逢北四川路一派生机盎然的局面:海派文学和艺术在此开花结果,娱乐和市民生活空前繁荣,展览现场还梳理了当年虹口在文学、咖啡、美食有关的趣闻轶事,细细读来,一幅海派都市生活长卷徐徐展开在眼前。本次“掠影摩登——《良友》都市文化图鉴”展将在今潮8弄举办至6月11日,期间还会进行一系列周边活动,包括《良友》画报及海派都市文化有关的名家讲座和上海评弹团“海派评弹研习所”带来的特别演出,有兴趣就赶快预约吧,同样是免费的哦↓除此之外,在展览进行期间,夜间8条弄堂中会出现带有复古摩登设计感的户外投影装置,其中的元素既汲取了《良友》画报中近现代美术风格,也进行了当代设计转化,又着重展现了即将到来的江南雨季的氤氲柔情气息。
如果你想领略百年前上海这个摩登都市的世态万象,如果你想在百年后的今天在虹口体验海派文化与都市潮流的最新化学反应,不如快来“今潮8弄”观展感受下吧,记得一定要提前预约并现场签到哦,小惊喜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