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家伯伯”施蛰存的虹口经历
我称施蛰存先生为施家伯伯,他对虹口熟悉的程度,令我佩服。
▲施蛰存先生
1979年的一天,那时他已74岁,来虹口一带,和我一同去大陆新村看望赵家璧先生。他坚持要走路,我们过了横浜路,到第四人民医院的对面弄堂,他说,这条弄堂你父亲住过;走到溧阳路口,他停下来对我说,这里以前是个咖啡馆;走到山阴路口,对我说,这里以前是内山书店……他走路飞快,我在后面跟,还没有看清什么地方,他已经跑到老远了。我对他说起多伦路已建成文化名人街,他的反应也是飞快的,“多伦路在横浜路后面一条路,第四人民医院斜对面,里面有个教堂。”可见,虹口一带的地理位置、人文景观,给他一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施家伯伯在虹口的经历很丰富,可以追溯到最初他到上海求学、求业,从事文化活动。可以这样说,大凡20世纪30年代的文人墨客,上海虹口是他们的发祥地和温床。
1922年,他和我父亲孔另境就读上海大学的时候,经常到老师茅盾家里去。我曾问他,那时茅盾住在哪里?“宝通路。”他答道。并说:“那时,另境住在他们的亭子间,茅盾、孔德沚住前楼。下面客堂间,一共三间房子。”
接着,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来:“我们总是夜里去的,开头客气,在楼下客堂间里坐坐,茅盾不大下来,或者招呼一下就上楼去了,孔德沚招待我们。那时的冰箱是木头冰箱,里面放块大的冰,拿点冷饮出来吃吃, 等孔德沚上去了,我们和另境谈谈,我总和望舒两人一道去,后来熟悉了就上楼去了。茅盾有几只书架,我们翻翻书,看有什么外国书借两本回去看看。这时孔德沚坐在床边上打绒线,她的生活就这样,茅盾从商务印书馆下班回来,吃过晚饭上楼写作去了。”宝通路的事他记得很清楚,也很亲切。
作为大学生,施家伯伯曾和同学常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最初,上海大学校址在青云路青云里,他和戴望舒住在青云里对面的弄堂,学校迁移到陕西路,他们借民厚里住。1928年,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冯雪峰等人聚在上海虹口,开始文化活动。最早的活动是靠刘呐鸥,他在江湾路近六三花园的里弄租了一幢单间三层小洋房,召戴望舒和施蛰存等朋友们去住。后也是他拿出钱开书店。他们从第一线书店到水沫书店到东华书店,改了三个名字,搞了三年,到1932年淞沪抗战开始才关门。这三家书店全开在虹口。
施家伯伯一生与虹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他编辑的《现代》杂志,杂志社后期的编辑部就设在海宁路的顺征里,他在虹口最后的居住地便是新陆村(现武进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