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青学校, 是本区规模最大的 九年一贯制学校之一。 在校园里一处室内体育馆, 来自虹口少体校的武术教练员杨世斌 几乎每天都要在这里和小运动员们进行武术训练。 除周三之外的上学日每天2个小时, 周末3个小时,赛前全天, 教练和运动员们 长年保持着这样的训练频率。
作为基层教练员,发掘适合习武的好苗子是杨世斌的重要工作之一,有些孩子甚至是在幼儿园大班就被杨世斌看中了。 “判断一个孩子有没有练武的天赋,要看柔韧性、协调性、速度力量和爆发力等,这些在小朋友很小的时候就能初步判断。” 摄影/张志春 杨世斌自己便是从八岁开始习武。2003年,他从甘肃被引进到上海,作为一名专业武术运动员,代表虹口区参加了全国大大小小的武术比赛,直到2012年正式退役。 十年的武术生涯让杨世斌深深爱上了这项运动,也让他决定从运动员转型为教练员,为虹口培养下一代武术苗子。 下午四点,学校放学。体育馆里陆陆续续“蹦”进来背着书包的小运动员,很多都只有二三年级。他们在体育馆门外的桌子上放下书包,吃一些补充体力的小零食,或是抽空写两笔作业。“这是我们最近刚招进来的一批小运动员。”杨世斌介绍道。 刚进队伍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杨世斌要从基本功教起,带他们练柔韧、学基本步行,从“什么都不会”教到他们能上赛场。 摄影/张志春 面对进队没多久的小孩儿,杨世斌有时像半个教练、半个家长,“怎么还穿着裙子呢?别磨叽了,赶紧换上你的训练裤,快去。” 对杨世斌来说,转型为教练最大的变化就是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做基层教练,责任心很重要。孩子们还很小,我做的一切工作都要让家长放心,让老师放心,让孩子学到武术这门技术的同时,养成坚韧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 作为基层教练,杨世斌带训的运动员一般只参加区级、市级的比赛,但他的着眼点却放得更大,“不能只盯着自己面前的一亩三分地,要时刻关注全国武术项目的发展动向和趋势,学习探索最新的理论和教学方法。” 正是因为这种教学视野,他所带训的运动员屡获佳绩,在2018-2021年各级各类比赛中共荣获59枚金牌,34枚铜牌,28枚铜牌。在上海市第十六届运动会武术套路比赛中,杨世斌带领虹口运动员获得9金、8银、5铜,金牌数与奖牌数皆位居全市第一。 竞技体育,有胜就有负。对杨世斌来说,每一次与运动员们站在赛场上,都是难忘的回忆。第16届市运会上,杨世斌的队伍中有两名运动员争夺冠军,其中一位遗憾与冠军失之交臂。面对情绪激动的小运动员,杨世斌耐心鼓励安慰。一边是夺得冠军的喜悦,一边是遗憾失利的挫败,个中复杂感受,唯有杨世斌才能体会。 目前,杨世斌与运动员们正在全力备战上海市第十七届运动会。杨世斌希望孩子们能将所学全数发挥,不留遗憾。“看到队员们达到我的要求,动作完成得比我当运动员时更好、更漂亮,这是我作为教练员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记者、摄影:葛敏敏
编辑:何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