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华民族瑰宝之一——中医的应用及传承,政府也为中医的传承、发展、创新创造了不少条件。为此,根据相关史料及笔者的记忆,介绍江湾镇曾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的概况。 从明代起,延至清代、民国,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文革”止,江湾镇的中医事业相当发达,因此曾被誉为“中医之乡”。过去的江湾镇虽然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农村集镇,但它也是一座具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古镇,所辖面积有26.9平方公里,所以曾是上海市北部地区四大重镇之一,其他三个为罗店镇、南翔镇、大场镇。四乡农民“上江湾”的目的之一便是寻医问药。笔者是一个“老江湾”,曾住于江湾镇的大(读音du)街即万安路上。忆及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万安路是一条弹格路(石皮路)的商业大街。其中最繁华热闹的是从万安桥到新浜桥之间三百米左右的地段,分布着不少中药铺(江湾人把中药铺叫“药店”,西药店叫“药房”)及中医家庭诊所。在药店中名气较响的有赵怀德堂(万安路上有两家店,即总店和分店)、陆存仁堂、老泰山堂、顾泰山堂、同德堂、亦仁堂等。不少中医师都在中药店内坐堂就诊。因为此举也可随手凭方买药(江湾人叫“赎药”)。现在中药店也只有一个在万安路613号称为雷允上的原顾泰山堂了,已经没有一个本地人的中医师了。 其实早自明代起,江湾镇中医师名录已载入史册。能载入史料的医师,当然不是庸医,而是良医、名医,是医师中的佼佼者,而不是江湖郎中。笔者于此摘录一些历代名医名录如下: 明代:李士鹏字应祯,太医院吏目。十岁失怙(hu,依靠,即十岁丧父母),遵兄士龙之教,通岐黄书(医术书);凌云字逸上,国学生。刻苦习医,竞工其术,就诊盈座,靡不乐施。邑令胡仁济给“义风足尚”额奖之;印鹏字汉飞,居镇,国学生。工疡(yang,疮)医,得制药秘法,遇奇怪症,应手辄效。 清代:李华凤字翼文,累世良医;蒋宝玉字茂之,原籍常州。庚申避寇江北,由沪至里(指江湾里)遂家焉。精医理,贫病则施之;山钟鸣字玉峰,以疡医济世;徐惠元乾隆间由上海迁居东镇,得秘方,善治小儿杂症,子万雄,俗呼小徐,承其业,曾孙洪范,字肇基,随父茂德北游洛阳,视病决生死,无不验者,用药善变通,道光间常客沪上,苏州府知府平公翰给“得心应手”额奖之;姚涵春字芳谷,少习举业,能诗,中年专攻痘科,能指掌回春,传至孙梦熊,字希望,诸生,益精其业;马应良字少眉,精医术,授徒里中,暇则以医行世。自少至老,数里内恒踵病者门(踵,跟随,意思是常常跟随病人到病人家里)不乘车,故妇孺群呼为“马活佛”;徐鼎生字问梅,居东镇,世业幼科,人有求治者,辄门庭若市;张振祥字琛伯,国学生,性孝友,业医,善施刀针,病者不觉痛苦,子大昌,字文奎,监生,历从名师游,工书,邃(sui精深)医学,兼内外科,亦有声于时;蔡兆芝字砚香,诸生,其先世业女科,自大场迁江湾(注:其是蔡氏妇科第四代传人,后文还写及第五、六、七代传人)至兆芝,名益著,兼治内外科杂症,亦应手奏效,署令陈玉斌赠“功同良相”额,子钟凤,字仪笙,能绍(接续)父业,以专科知名于时;李继隆善治疑难病症,且有神效;祝梦麟精医理方脉,而且对贫民施义诊,分文不取;张云龙精理小儿科;张吉成外科名医,对贫苦百姓也施义诊,药也奉送,且他常穿草鞋出门看病,当地人尊称为“张赤脚”。 清末民初:马秉义字逢伯,承父应良医术,又得见天乐寺(又称崇福寺,位于今三门路吉浦路东,原也属江湾镇管辖范围)僧泮文秘传。针科疗治喉痧,辄应手而愈,以是求治者益众。后迁居沪北,门庭若市,达官显宦咸器重之,辄赠,欲为之表扬焉。 还有儿科徐起之、侯焕如;外、喉科蒋味全;喉科严吟如;内、外科朱振元;内科顾文田。这里特别要提及的是蔡氏妇科第五代传人蔡钟骏,字小香,他不仅传承家训,注重医德,而且还提倡中西医结合,他提出“纳西方之鸿宝,保东国之粹言,沟而通之,合而铸之”。他还与同仁们成立了中国医学会,创办了全中国最早的医学方面报刊《医学报》半月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时期可谓中医鼎盛时期,其中不少是名医的传人,而且各类科目具全,内科有周保康、俞云程;儿科有徐起之之子徐起平、侯焕如之子侯仲良;外喉科蒋味全之子蒋文芳,喉科严吟如之子严诵堂,外科朱振元之子朱鼎新;内科顾文田之子顾小田;蔡氏妇科第六代传人蔡香荪(可参阅2015年8月26日《江湾社区晨报》拙文《蔡香荪:急公好义的抗战志士》);还有针灸黄小农;治疗疮的吴鼎成;专治伤寒症的何秋江;妇科陆守一、蔡小荪(第七代传人,但不在江湾镇就医了)。 随着年代推进,尤其经过10年“文革”浩劫,江湾镇的中医逐渐枯萎,至今天除了蔡氏妇科,全都不见踪影,也没听说嫡传了。几十年中,医师们的命运不尽相同。其中周保康,于20世纪50年代调至曙光医院任内科主任;有两位医师的子女与我曾为初中同学,我有所知道他们的下落,那就是儿科侯仲良被调至吴淞镇地段医院,妇科陆守一被调至淞南卫生院;而蔡氏妇科第七代传人蔡小荪,字一仁,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市中心医院任医。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医又获得重视,蔡小荪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享受国务院颁发特殊贡献津贴,在位于瑞金二路“中医文献馆”,成立“全国蔡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及传承研究基地。2015年5月6日,笔者曾随街道宣统科干部登门造访,年已93高龄的蔡小荪见来访十分欣喜,他觉得家乡的父老乡亲没有忘却蔡家,从而催生了2015年10月24日,由蔡老先生大弟子黄素英率领蔡氏妇科第八代、第九代传人(他们大多为市三级医院妇科骨干或专家门诊医生)到江湾镇,开展“蔡氏妇科回家乡,为‘妇’老乡亲义诊”活动。 愿中医这个凝结着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得以传承光大,不断造福于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