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左联五烈士吗? 今天,我们就走上 “文艺之旗——红色文艺策源地”路线 去寻访那些“觉醒年代”的故事
途经地点: 景云里鲁迅、茅盾旧居(横浜路35弄)—郭沫若多伦路旧居(多伦路201弄89号)—左联会址纪念馆(多伦路201弄2号)—太阳社旧址(四川北路1999弄32号)—拉摩斯公寓鲁迅旧居(四川北路2093号)—冯雪峰旧居(四川北路2099号)—内山书店旧址(四川北路2050号)—鲁迅故居(山阴路132弄9号)—瞿秋白寓所(山阴路133弄12号) 1927年,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聚集到上海,开展“革命文学”论争,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广泛传播。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社联”“美联”“剧联”等左翼文化组织相继成立,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文总”)。波澜壮阔的左翼文化运动蓬勃展开。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藏在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旁的居民区里,是一幢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坐北朝南的三层楼洋房,1924年建成后常年出租,1929-1930年被中华艺术大学租用。1930年3月2日,左翼作家借大学的教室召开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 1989年10月,“左联”纪念馆在多伦路145号修缮落成,1990年3月2日对外开放。2000年,旧址进行全面复原修缮,于2001年12月8日对外开放。2020年5月完成重新修缮改建后,再次对外开放。 目前左联会址纪念馆内共陈列了照片、旧版书刊杂志、左联盟员使用过的实物等800余件,不仅再现了左联的活动经历,而且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剧联、美联、社联及电影小组的活动,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左翼文化运动史。 考古小知识: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首由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于1848年欧洲革命前所创作的格言诗正是左联作家殷夫所翻译。1931年2月7日深夜,殷夫、柔石等5位左联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监狱围墙外的一个荒场上,史称“左联五烈士”。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蒋光慈、钱杏邨、孟超、杨邨人等根据瞿秋白指示,于1928年1月在四川北路1999弄32号成立太阳社,创办《太阳月刊》,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太阳社成员均为中共党员。1929年12月停止活动,全部成员加入“左联作家联盟”。 该建筑为石库门建筑,坐西朝东,建筑面积186平方米。红、灰砖相间清水砖墙,木门木窗、红瓦屋顶。 2015年8月17日,太阳社旧址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 考古小知识: “弟兄们!向太阳,向着光明走!我们也不要悲观,也不要徘徊,也不要惧怕,也不要落后……太阳是我们的希望,太阳是我们的象征。”《太阳月刊》创刊号的卷首语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该刊由蒋光慈、钱杏邨(阿英)等主编,上海春野书店出版,以倡导革命文学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宗旨,主要发表文艺作品和文学评论。 1930年5月,冯雪峰从横浜路35弄景云里11号迁入四川北路2099号,住地下室,居室面积约50平方米。 冯雪峰在此将瞿秋白介绍给鲁迅,促使鲁迅和瞿秋白共同领导上海左翼文化运动。1932年“一二八”事件爆发,冯雪峰与鲁迅等联合发表“上海文化界告白书”。1933年6月,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后迁出。 考古小知识: 冯雪峰住在景云里11号时,这里还住着茅盾、叶圣陶,左邻10号住的是周建人,后门对面的23号是鲁迅寓所。 山阴路133弄12号,瞿秋白在这里度过了他在上海最后、也是最平静的一段时光。 在他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所幸还有鲁迅这样的知己,对他们二人来说,革命路上曾有志同道合者相伴,再凛冽的寒风,便也不足为惧了。 1933年3月,经鲁迅介绍,瞿秋白夫妇入住此处二楼亭子间。同年4月11日,鲁迅一家搬至山阴路大陆新村,两家仅隔一条马路。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时事、文艺,共同领导左翼文化运动,结下深厚的友谊。 考古小知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张条幅鲁迅1933年春书赠革命烈士瞿秋白的,提款为 “录何瓦琴句”。它倾注了鲁迅对于志同道合的瞿秋白亲如手足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