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上海本土疫情再次爆发,全市疫情防控面临常态化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为打赢抗疫这场大仗硬仗,欧阳路街道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立足本职工作,结合社区实际,力所能及地支援和参与一线抗疫,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近期将陆续刊发一组一线抗疫人员的深情自述,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他(她)们的心里话。
我叫戴箐萱,是大家口中的“三门”干部,2021年我从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了欧阳路街道工作。作为一名新人,社区工作对我而言是崭新的领域。
4月初,上海因疫情封控,根据街道工作安排,我第一时间下沉到了居委与居委干部们一起承担起社区防疫工作。艰巨的疫情任务让缺乏工作经验的我忐忑不安,但每一天我都竭尽全力。
在这六十天里,我经历了许多对于居委干部而言是习以为常,但对于我而言是人生第一次的事情:
第一次穿“大白”,配合核酸检测从天黑直到天亮;第一次通宵不再是为了考试,而是登记、运送分发蔬菜物资;生性腼腆的我,第一次主动承担起联络和居民解释工作……在居委的这些日子忙碌而充实,我从一个柔弱的小姑娘成长为了一个手能提、肩能扛的“女汉子”,我目睹了疫情给社区带来的变化,见证了居民们的喜怒哀乐,也努力尽好一颗螺丝钉的使命职责。
民以食为天
当封闭的时间逐渐延长,我们同居民一样越来越焦虑,居民们纷纷反映不能出门,存粮也将要耗尽。由于封控导致运力不畅,物资运送车辆时效无法保证,但为了保证居民们收到的蔬菜瓜果尽可能新鲜,即使深夜,居委都是在收到物资的第一时间进行运送和派发。
工作人员及志愿者们借着路灯在深夜转运着两千余份物资:番茄、鸡蛋、黄瓜、青菜、西葫芦、胡萝卜、午餐肉……
“谢谢呀,真希望疫情快些结束,快些解封!”“谢谢你们,我们今天呀就盼着呢。”一对小夫妻接过蔬菜包,笑得很开心。
物资很重,每次发放都要数小时不断往返,重复搬上搬下的动作,总算发完了,手臂也都酸得抬不起来,但我想到第二天居民家里又能添几道新菜,便不再觉得疲惫。
除了食品物资,街道也下发了各类生活保障物资,从牙膏牙刷,油盐酱醋到牛奶纸巾、抗疫大礼包;从整箱的连花清瘟颗粒到热腾腾的中药包;从肥皂到消毒喷壶……物资的有序保障发放不仅安稳了居民的情绪,为居民提供来了保障和安慰,更是推进了防疫工作稳中有序,向更快更好发展。
行以安为先
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是目前排摸阳性人员,保证居民安全的最直接的方法。封城伊始,居委就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全员核酸、安排抗原检测。北郊包含欧阳花苑、兴业公寓、北郊小区等多个小区,单栋楼的居民人数就可达四五百人,每日全员筛查,可谓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更高效筛查排摸,提前规划、发动群众就显得格外重要。根据上门排查的情况,动态更新当前各楼栋各户现住居民信息,不漏一户 、不落一人。
在核酸前进行抗原检测是避免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天还蒙蒙亮,居委、下沉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就开始了准备工作。
接到任务通知,居委便发动志愿者、联络街道下沉人员、提前踩点、布置规划核酸检测行动路线,明确第二日核酸检测具体要求,反复核实、确保每一位居民都有对应的核酸码,对各种可能的突发状况进行预演并提出应对方案。根据具体任务需要,我们与志愿者们分组分工,并明确各自岗位职责。
按照原定方案,志愿者七点开始按户通知居民下楼,在间隔线上站定排队,每五个人为一管,分段式排队,井然有序。但随着时间流逝,日上三竿,不仅气温逐渐升高,扫码仪器也出现了反光、不灵敏等问题,使得居民们排队等候时间变长,我急得团团转,在不断地调试下,终于找到了最有效的扫码方式。
将心比心寻急药
“你好,居委会吗,我们的药吃完了!能帮我们配吗?”“高血压的药不能停的哇,麻烦你们帮帮忙噢!”“我母亲有精神类疾病,几天几夜没睡觉了……”“居委干部,我之前刚刚开过刀,一定要这个药才行……”
北郊居委作为欧阳路街道最大的居委,近六千名居民中过半数是中老年人,配药是大部分中老年人的刚需。
接到配药的任务,我穿上大白,背上五十多本医保卡火急火燎赶往医院,挂号、配药、付费、取药、发药,本以为只是简单的重复性流程,却也遇到了许多意料之外的难题:一次的配药品量太大,助动车无法运回;居民需要的药品断货;自费药因品牌原因价格较居民常配的药品略高居民不满;因需配的药量多,耗时长而惹后续排队的居民不满……在不断道歉解释以及总结经验中,我们配药小分队逐渐找到了最合适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准度和效率,也减少了对其他居民的影响。
我们奔走医院与药房之间,每次配药几乎都从早晨忙到下午三四点,因为穿着大白,不能进食也不能上洗手间,尤其遇到高温天,在露天反复排队三四小时,每当我觉得快要站不住的时候,就会想,如果是我家老人需要救急的药,也一定希望能尽早拿到。
每当所有药品送到居民手上,每当看到拿到药的居民长舒一口气,听到他们反复表达谢意,我找到了我这颗小螺丝钉每日奔波的意义。突然之间,微风拂面,一天的疲惫也随风而散。
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疫情期间,居委的电话几乎24小时响个不停。
还记得一位75岁的独居老人的来电,她的情绪异常激动,声音里充满愤懑,讲述着白天自己与志愿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诉说着自己受到的委屈:没有提前收到通知要她做核酸,抗原试剂没有人来回收,志愿者通知核酸时的敲门很大力,发物资时直接放门口没有人等她……诸如此类,并扬言要举报投诉志愿者。好几次,我想开口劝慰,却发现毫无插话空隙,我便明白,也许因为封控太久,她过于孤独而带来的敏感情绪,造成了双方的误解。我静静听着,宽慰着她。当她终于宣泄完情绪,我才一一针对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和回复。我和她的通话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她从一开始的激怒状态慢慢平静下来,道了声谢谢,道了声再见。
听说,后来,她也加入了楼栋志愿者的行列。
每一通电话背后,都折射着一位位居民、乃至一个家庭焦虑不安的心,反映着防疫工作中或好或不足的方方面面,我们始终在吸取经验教训中成长,逐步完善。
在居委已经整整六十天,我感受着城市从繁华到寂静,又重新热闹起来。
我从春天来,看着墙角的蔷薇从花苞到盛开,我在忙碌中等待希望绽放,等焦虑不再,等居民笑逐言开,等城市重新焕发光彩!
抗疫,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