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简介】
今年3月24日,消费者孙先生在某知名连锁健身会所(四川北路店)办理了一张为期2年的健身卡(3000元),5月25日消费者去该店健身时发现店门已经被木条封住,无法进入。打电话给之前的销售才得知店面要装璜3个月。消费者称当初在办理之时销售人员未提及任何装修事宜,且在办理之时消费者一再强调是由于他单位在附近,方便中午过来健身。商家的解决方案是让消费者去另一家分店健身,消费者不能接受,投诉至消保委
另一起投诉:今年3月31日,消费者王女士在某个准备开业的健身会所办理了一张会员卡(4500元),营销人员承诺5月1日会所开张,可是至今(投诉日为6月6日)未开业。商家答应消费者退款,但要扣除30%的手续费,且到7月份才能到账。消费者不接受,投诉至消保委。
这两起投诉经过消保委的介入调解,一起已办理退卡手续;一起也已协商和解。
【案例点评】
虽只举了这两起投诉案例,但是预付卡消费引起的纠纷在消费投诉中所占比重不少。预付卡(会员卡)消费已遍布吃穿住行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擦皮鞋店到高级会所,各行各业都盛行发行各式各样的预付卡。我们大概都会遭遇到,服务人员边为你热情服务边给你推销各种优惠预付卡的情形。在店店“卖卡”的消费环境中,消费者实难保证自己永远不会落入“消费卡陷阱”。当所有的行业已不再注重提高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把经营重点都放在如何推销会员卡、消费卡时,我们不禁要问,消费者还能放心、愉快的去消费吗?这些发行了大量的预付卡,累积了相当规模资金的商家,真的会给消费者提供相应的优质服务和优惠吗?
不可否认,预付卡消费是现代消费和支付领域不可或缺的模式,它给我们生活带来诸多的方便,比如像公共交通卡也是一种预付的消费卡,它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但是,是否任何消费都适合“预付”模式?是否任何规模的公司都适合去发行“预付卡”?消费者在购买预付卡时有多少消费风险在里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市场和监管部门来思考。对于消费者说,享受消费的快乐同时,也要抵挡得住“热情”和“优惠”的诱惑,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以免事后维权的麻烦。(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