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虹口区北外滩街道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完成公示,北外滩将按照世界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打造成与外滩、陆家嘴错位联动、居职相融、孵化创新思维的新时代顶级中央活动区;汇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发展要素的世界级会客厅最闪亮的一幅画卷;以及全球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典型示范区。
在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居住、工作都在虹口区的市政协委员、上海港湾基础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士龙与十余位来自民进的委员共同提交了《关于“北外滩地下空间和路面交通”综合利用的建议》的提案,建议打造北外滩“环形地下城”。
推动“公交与慢行一体化”
“上海北外滩将建一栋480米高的新地标,围绕这栋新地标还将同时建设1栋380米、1栋300米、10栋180-265米高的大楼,与原有的320米高的白玉兰广场、2栋263米高的大楼,共同组成上海北外滩核心商务区。”徐士龙介绍,北外滩地区规划建设总规模约840万平方米,密集的超高层建筑,将催生巨大的交通需求。而根据《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8-2023年)》,轨交19号线将经过北外滩地区,结合已建轨交4号线、10号线和12号线,北外滩核心商务区将大力推动“公交与慢行一体化”。
而在机动车交通方面,目前已有“大连路隧道”、“新建路隧道” 与浦东新区相连;同时外滩通道也加强了和黄浦区的联系;正在建设中的“北横通道”加强了与杨浦和静安的融合;规划中的“曲阳路-高阳路”地下通道,将增进与宝山和浦东新区的联系。
但大量的隧道和地道的出入口,以及一些道路的通行限制,到底如何绕行,会增加驾驶员的选择困难和出行恐惧。
结合路况建“北外滩环路”
与此同时,虹口区具有“窄马路、密路网”的天然优势。加快完善城市次干道、支路网,加快打通城市交通“毛细血管”,有利于构建以人为本的道路微循环系统,让开车族、骑车族、跑步族、散步族受益。
而顶级商务区将催生繁忙的机动车出行需求,为了让机动车辆进出北外滩区域更加便捷、方向性更加明确,徐士龙建议结合现有路况建设“北外滩环路”。
“我们可以学习借鉴‘陆家嘴环路’的做法,结合现有路网,构建‘东大名路-旅顺路-西安路-梧州路-胡家木桥路-太平桥支路-东沙虹港路-天虹路-舟山路-昆明路-海门路’的北外滩环路”,据徐士龙计算,“北外滩环路”路面道路长约5.5公里,可以考虑维持现有“窄马路”尺度,实施“单行道交通”,便可以实现“逆时针方向”行驶。如果能够剥离“非机动车交通”,形成机动车专用道路,则可以安排“单向三条机动车道”规模。
描绘“环形地下城”蓝图
除了地面交通,政协委员们也把眼光转向了地下。在徐士龙描绘的“环形地下城”蓝图里,按照五层地下空间、长度5.5公里估算,地下空间建筑面积将达39.8万平方米。
“可以考虑借鉴拥有地下五层的‘广州国际金融城’和‘武汉光谷中心城地下空间’做法,在‘北外滩环路’的下方,通过‘地下连续墙’等施工工艺,同步建设五层地下空间”,徐士龙说,如此一来,北外滩区域有望形成国内最长的地下空间走廊。
同时,委员们还对五层“环形地下城”的每一层分别做了打算。例如地下一层可用作市政综合管廊、打造地下步行通道。有了这一层“地下城”,再设置一些沿街商铺、美食打卡点,即使台风暴雨期间,市民无需打伞也能悠闲漫步。
而地下二层则可安排地下商业,以及“新型无人驾驶公交系统”。地下三层可用作地下环路,作为快速疏散“北外滩活动区”的大量机动车交通,通过统筹规划建设多条地下匝道,减少地面交通压力。地下四层则可作为贵宾专用机动车通道。地下五层或可安排大体量的地下停车泊位,与周边楼宇共享,解决区域内的停车难问题,还能进一步带动智能地下停车场库的开发建设和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