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河滨大楼,很多人并不陌生。作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河滨大楼堪称一部浓缩的近代史,曾有“远东第一公寓”的美名,由新沙逊洋行投资,1935年竣工。近期因为《我的前半生》等热门电视剧在此取景,而更添热度。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目前河滨大楼有居民691户,其中老年居民占比超过1/3。由于需要助餐的人数较多,北外滩街道南天潼居委会就在大楼内为30余名老人设置了助餐点。由上海邮政大厦商务酒店餐饮中心提供饭菜,一客10元,一大荤一小荤两素,一位助餐员每天把饭菜从邮政大厦送到这里。不过,由于这个助餐员年龄大了,面临换人的问题。
今年初,居住在河滨大楼内的党员邱国英向居委主动请缨,承接起每日送餐的任务。春节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为了避免助餐的老年人坐电梯及聚集就餐感染的风险,原本只需将30多盒午餐送至助餐点位的邱阿姨,主动向居委提出:“疫情期间,我要为每一位助餐老人上门送餐。”
疫情发生的一个多月来,邱阿姨每天都早早地准时来到居委,先将餐车消毒擦拭干净,随后领取30多盒盒饭,挨家挨户上门送餐,而每天送一次起码就要花费近2个小时。她在送餐的同时会关心老年人的身体情况,询问体温是否正常,是否有发烧等症状,还会细心叮嘱老人不要出门,有需要可以和她说。
“范阿姨单独在家,行动比较缓慢,送餐时要在门口耐心等候;李医生家里的保姆尚未返沪,有时候我会帮着一起做做家务;周阿姨是90多岁的独居老人,需要我帮着代买一些蔬菜和日用品。”虽然做助餐志愿者的时间不长,但是每天和老人们打交道,让邱阿姨的送餐服务很快上手,对每位老人的情况也如数家珍。她说:“我送餐的老人最年轻的也有70多岁,哪家老人耳朵不好,要多喊几声;哪家老人腿脚不好,开门慢一点,我的心里已经有了一本账。”邱阿姨的热心肠,迅速地在河滨大楼里传开了,居民们看到她都竖起了大拇指。
然而,老人们并不知道:就在前几天,她接到家里人电话,说104岁的母亲身体情况不好。考虑到如果临时换人,无法及时接替送餐工作,邱阿姨还是坚持每天为老人送餐,忙碌完之后再急急忙忙赶去照顾母亲。遗憾的是,她的母亲还是不幸离世了。邱阿姨并未和居委提及一句,只是一边料理母亲后事,一边继续默默地为老人送餐。
家里人虽然支持她的志愿服务,但看她太忙也心疼她,叫她多注意休息,她说:“在防疫的关键时刻,作为一名党员,要发挥带头作用,用我的多跑腿换来老人的少跑腿。能为他们送上一句问候,让他们吃上一口热饭,再帮着做一点小事,听到他们一声‘谢谢’,我就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