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姜叶萌 王晓棠 记者 袁玮)
如今,子女买房结婚、父母资助越来越成为常见现象,那么女婿在婚前求得丈母娘“赞助”了一笔买房、结婚钱,这究竟是赠与还是借款呢?近日,虹口区法院审理了这样一起丈母娘要求女婿还款的案件,最终法院判决女婿返还丈母娘30万元。
2015年,黄阿姨的准女婿程展和女儿敏敏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同年7月,程展卖掉海门路的房屋,以625万元购买了周家嘴路的某房屋,并登记于程展个人名下。看着准女婿因购置婚房、结婚急需用钱,丈母娘黄阿姨在2015年11月分6次合计转账30万元到程展的账户。不久,程展和敏敏登记结婚。
然而两年后,小两口因感情不和离婚。虽然敏敏在婚姻存续期间参与了婚房的还贷,但离婚时房子归程展个人所有,敏敏却未得到分文补偿。而之前给的30万,女婿也一直没有归还。女儿虽然不在意,黄阿姨却对女婿的做法甚为不满,于是将女婿起诉到法院,要求女婿归还30万。
审理中,黄阿姨向法庭表示,2015年8月女婿因购买婚房、结婚开销等向自己借款30万元,当时女儿与女婿在准备结婚,所以没坚持让女婿出具借条。两人离婚过程中,黄阿姨曾找女婿沟通,当时女婿对借款事实没有异议,但提出两年之后再还,黄阿姨觉得女婿的说法不靠谱,这才起诉到法院。
对此,程展却不认同,他表示,虽然收到了黄阿姨的30万元转账,但这笔钱并非借款,双方不存在借款合意,也未出具借条。购置婚房的首付款是自己卖掉海门路的房屋凑的,剩余房款全部银行贷款,所以不可能向黄阿姨借款买房。收到的30万元全部用于婚庆、酒水等结婚开销,因此30万元是黄阿姨对自己的赠予。此前在双方沟通中之所以对借款事实没有表示异议,只是为了争取早日复婚而做的妥协,并非对借款的认可。
虹口法院审理后认为,双方对于程展收到黄阿姨转账的30万元无异议,但关于交付理由各执一词,黄阿姨认为是借款,程展认为是赠与,故本案争议焦点为系争款项究竟属于借款还是赠与。
从证据角度来说,黄阿姨提供的30万元转账凭证,能够证明款项交付真实存在。在出借人一方没有明确表示出资系赠与的情况下,借款人应承担款项系赠与的举证责任。程展自始至终未能提供黄阿姨将30万元赠与自己的证据,故其辩称意见没有依据。从人伦常理来说,黄阿姨在女儿婚前转账大笔钱款给程展,程展买房后登记在自己个人名下,属其婚前财产。已退休的黄阿姨无论在经济条件,还是今后获得财富的能力上均不如程展,将自己本应用于养老的有限金钱赠送给当时尚与其没有亲缘关系的程展而非自己女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反而是考虑到年轻人结婚压力给予准女婿临时性资金出借,助其度过经济困窘期更符合社会常理。即使赠与的说法成立,亦应是黄阿姨对女儿的赠与,这更符合中国父母的心性、做法。
从社会公序良俗的角度来讲,虽然子女购房、成家,父母给予资助也属正常,但不能将父母的资助认定为理所当然的赠与,这种坐享其成的想法,亦为法律所不能支持。综上,程展不能证明黄阿姨的转账款项为赠与,黄阿姨要求返还30万元于法有据,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法官说法:“人情关系”下,如何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可通过以下3个方面,在亲友借贷中完善法律行为,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一是白纸黑字,落“字”为安。二是保留信息,还原初始。转账时的备注,双方之间的短信、微信聊天记录等也是证明法律关系存在的一种渠道。在聊天内容中若对方有“我可以打欠条”“现在没有钱还你”等等类似表述语都可以证明接受货币方对于借贷事实的认可,这些表述与转账凭证相结合,往往能推导出借贷关系的成立。三是多人在场,共证其意,若他日发生争议,也可因多份证人证言的存在而还原当时事实真相,避免因证据缺乏丧失胜诉权。(以上人物均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