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发着米香的拎锅挂在车头,包炳元老伯跨上自行车,从虹口出发去浦东看望老邻居 晚报记者 龚星 现场图片
2012年6月8日本报头版曾经报道了“一根爱心绳”的感人故事
早上六点起床,80岁的包炳元老伯煮上了白米粥,再放进几片人参……九点钟,他跨上自行车,散发着米香的拎锅挂在车头,从虹口区大连西路215弄出发,两个小时后,抵达位于浦东浦三路的一家养老院,看望他的老邻居——88岁的孙菊娣老太。
去年5月,本报“一根爱心绳”的报道,讲述了两位高龄独居老人用一根“爱心绳”楼上楼下互助五年的感人故事,各大媒体纷纷跟踪报道。包炳元老伯被赞为“最美邻居”、“最美爷爷”。记者日前在回访中获悉,孙菊娣老太今年初住进位于浦东的民宗敬老院,然而一遇到困难,她还是习惯大声呼喊“老包救命”“包师傅”……得知这一情况后,包老伯每周都要去敬老院一两趟,来回骑车近四个小时。
从一根“爱心绳”到一条“爱心路”,两位独居老人持续演绎着从“近邻胜远亲”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人一幕。而他们孤单落寞的身影,则留给人们对独居老人养老现状和问题的思考。
“爱心绳”曾救过老太一命
在孙老太去敬老院之前,包炳元老伯已经照顾了她5年多。 6年前,孙菊娣老太因动迁搬到欧阳社区的大连西路。孙老太住在二楼,由于右大腿骨折过,上下楼不灵便。后来患脑梗后,行动就更困难了。几次摔跤后,基本没出过门。包老伯住在三楼,看到这一情况后,主动伸出援手。最初,他看到孙老太破损的邮箱有账单,就主动带上来,回家后就用化纤包装带搓一根绳子,一头绑一个钩子,挂在阳台外的晾衣架上,一头拴上夹子,将这些纸片夹起来,慢慢放到二楼窗台。孙老太再把钱和账单夹上,包老伯拉上来帮其缴费。从此,楼上楼下拉起了一根互动传递的“爱心绳”。“爱心绳”是包老伯手搓的,一根2.5米长的绳子。刚开始是夹着孙老太的水电煤账单,后来,孙老太经常托付其帮忙买东西,有时是饼干,有时是蔬菜等。包老伯买好后,就用这根绳子送到二楼。即使后来家里请了钟点工,孙老太还是最相信包老伯,不断给他派“任务单”。一旦遇到困难,孙老太就用一根竹竿,敲打包老伯挂在窗外的小铁桶,“砰砰砰”,以此发出“报警声”。
这根绳子救过孙老太一命。一天下午,包老伯下午三点多钟夹上电信账单,绳子放下去三小时没动静。包老伯下楼敲门,没有一丁点应答的声音,他感到情况不妙。于是,他来到居委会报告情况,居委值班干部紧急联系老太的家人。由于其儿子长期在外地工作,一番折腾后,八点左右才进入老太家里。
进门之后,只见孙老太躺在卫生间地上,马桶的水箱压在她瘦小的身上,水箱里的水全部倒在老人身上,浑身冰冷,已经昏迷了。原来,孙老太上厕所时,脚下一滑,随手想扶水箱时,水箱突然松动倒下,重重压住她,后来失去了知觉。得救后的孙老太说,如果没有老包发现,自己肯定就没命了。
孙老太一再对别人说,遇到什么事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包”。而几年中,风吹日晒,拉上拉下,“爱心绳”换了六七根,成为两位独居老人邻里互助的见证。
老太频频摔跤被送敬老院
今年1月,孙老太搬进了浦东一家敬老院。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她儿子单位在外地,实在没办法给予太多照顾。原本行动不便的孙老太,在钟点工离开的时间中,摔跤次数越来越多。最多一次,老太一天摔倒了三次。每次,她都拼命大声喊“救命”、“老包”。为了便于居委照顾,孙老太的儿子放了一把家门钥匙在居委会。只要听到呼救后,包老伯就会立即赶到居委会,请工作人员来开门,一同给予帮助。
有多次,老太夜里跌倒发出呼救,睡梦中的包老伯被惊醒。每当这时,热心的包老伯赶紧穿上衣服,匆匆赶到住在不远处的钟点工家里敲门,拿好钥匙再一起赶回。去年12月的一个冬夜,面对孙老太的再次呼救,包老伯情急之中,拨打了110。“其实,我也是很担心,万一夜里她跌倒了,我睡沉了听不到怎么办。 ”
包老伯告诉记者,老太的儿子挺不错,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曾经到处寻找合适的保姆,或者是陪夜的护工,但一直不太顺利。 “在目前的情况下,只好送敬老院。 ”孙老太今年1月22日被送到敬老院这一天,包老伯没有在家呆着。 “我是有点害怕,万一听到孙老太不肯去,又哭又闹,心里也会蛮难受的。”后来,他稍稍放心的是,听说老太当时并没有吵闹,跟着儿子一起坐车离开了家。
老伯骑车四小时往返“爱心路”
入住敬老院没几天,孙老太的儿子联系到包老伯,希望老伯能抽空去看看自己的母亲。原来,孙老太多年养成了一个老习惯,遇到事情“通知”三楼,大喊 “老包”、“包师傅”。
包老伯说:“自己也很记挂孙大姐的。不知道她是不是习惯那里的生活。”于是,1月26日,他一早起来做了点小菜,第一次骑自行车赶往敬老院探望。他每周都要踏上这条“爱心路”,送点孙老太爱吃的,喂她吃完后,陪着再聊天会儿。不久前,孙老太摔了一跤,跌破额头,包老伯不放心,每周都要来看望两次。
包老伯身体硬朗,但毕竟也是80岁的老人了。从虹口骑车到浦东的敬老院,一来一回路上将近四个小时,从年初到现在已经20多趟了,他究竟累不累? “我每天早上起来都要锻炼身体,骑车也是一种锻炼,不累的。 ”从家出发后,他先骑到公平路码头,然后乘坐七分钟轮渡,到浦东南路下,再一路骑到位于浦三路敬老院。看到记者担心安全问题,老伯呵呵一乐,自己很小心,没有出过什么意外。就是4月遇到过一次大雨,衣服全部被淋湿了。
包老伯每次去都要稍早点起床,或煮粥或熬汤,不是白果粥就是人参粥。孙老太是宁波人,他还不时做一顿家乡口味的咸菜黄鱼汤或竹荪鱼圆汤。今年大年初二,他又赶来给孙老太拜年;端午节又送去她喜欢吃的杨梅、粽子。
感叹独居老人晚年最怕孤独
两位老人非亲非故,为什么这么关心孙老太,包老伯对记者说,独居老人的晚年很难,最怕的是孤独,最不缺也恰恰是这个。对别人多一些帮助是在做积德的事情,自己年纪这么大了,能对别人有点作用,说明还有价值,内心也是很高兴舒畅的。
“她中年得子,老伴去世早,一个人将年幼的儿子拉扯长大,很不容易。作为老邻居,去看看她也是一种安慰和温暖,也是邻里间应有的情谊。 ”包老伯的同情之心溢于言表。
在和包老伯的交谈中,记者感到,他已经把这种照顾视为一种责任。 “她以前在家天天喊救命,现在住进敬老院,再也不会打扰我了,我觉得真的比以前省力多了。路途远一点,不是什么问题。 ”
多年来照顾着孙老太,包老伯说已经习惯了,看到其他邻居需要帮助,他也会给予相助。街坊有一位哑巴腿脚不好,经常请他帮忙,买香烟买点心。 “这是人家对我的信任,举手之劳,没什么了不起。我不需要别人的任何谢意,否则,就是太看不起我了。 ”
包老伯有儿有孙,但长期不在一起生活,爱人去世之后,他独居十多年。谈到自己今后的养老,他说不太担心,眼神却流露出一些迷茫:“我现在身体还行,今后也不想住敬老院,还是请保姆最合适。儿孙各自都有负担,我也不会去拖累他们。 ”
【延伸】
“爱心绳”、“爱心路”传递正能量
孙老太年事已高,有时连儿子都不太认识,但“老包”、“包师傅”从来没有忘记过,经常喊得楼上楼下都能听到。记者日前来到敬老院。面对采访,养老院的张医生很是吃惊,第一次知道他们只是邻居关系,之前一直以为他们是老夫妻或是家人亲戚。谈话间,张医生几次忍不住流下眼泪:“非常震惊,太感动了,这样的人太少了。 ”
那天,包老伯一早煮好人参粥,一路骑到敬老院后,小心翼翼地喂着孙老太。由于不久前摔了一跤,老太身体状况不太好,话不多,眼睛几乎一直闭着。听说有人来看自己,大声嘟囔了一句:“老包是好人,是楼上邻居,帮我买小菜。 ”
张医生感慨地说,在敬老院工作十多年,不少家属对老人表现得很冷漠,见多了真是心寒。 “有的子女从不来看望老人。遇上要缴费,也懒得多走几步上楼看一眼。有的老人快不行了,给他们家人打电话,他们都不情愿赶过来。有的子女第一句话不是关心老人,而是冰冷的一句‘走了没有’。得到确认后,就是‘按正常程序办’。 ”
“相比之下,这简直就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啊! ”张医生说着止不住流泪,“包老伯也是一位普通的老人,但是他就是榜样,值得大家好好学习。”
孙老太在家期间,除了居委会工作人员,不少邻居也曾经一起参与帮助,陆贵凤就是其中一位。她对记者说,包老伯平时就是一个热心人,没有他的帮忙,孙老太可能早就不在了。他的善举对周围人触动很大。“在老龄化的社会中,老人帮助老人,坚持了多年,实在是非常可贵。老太住进了敬老院,他也算是解脱了,但是他还是一如既往给予关心。如果包老伯今后有困难,相信大家也都会帮助他。 ”
老伯“流水账”详细记载“邻里情”
包老伯有一本笔记本,每天记录生活“流水账”。琐琐碎碎中,也留下了他帮助孙老太的点点滴滴。
2012年12月29日:星期六,晚上下大雪。晚8点,老太喊救命,我去居委会拿钥匙。原来居委会双休日晚上不值班的。我只好去请钟点工。她已经睡了,我敲门请她起来去救老太。这时雪正下得大。我等着一同进门,只见老太在地上赤着脚冻得脸上发紫,我和保姆把她抬到床上,再去烧热水罐水袋给她暖和暖和。
2013年1月20日:星期日。下午1点半,老太从床上跌下来,左额跌破。我与101室的邻居一起将她扛到床上。地板上鲜血一大摊。我请居委值班干部小陆来。要关心老太。
2013年2月16日:星期六,多云,风大。早晨六点半起来,煮白果银耳汤圆,早饭后洗棉毛衫,10点半吃饭,11点骑车去浦东敬老院看望孙老太,送黄鱼烧肉及饼干400克。1点半离开。
2013年3月16日:星期六,早晨六点起床,煮白果粥。练腹肌提腿看报纸。早饭后去买鱼圆回来烧。火腿汤烧好灌进保温瓶,9点半骑自行车赶到浦东敬老院。老太说味道很鲜,我也满意了,今天的护工比前次的和气。
2013年4月20日:星期六,谷雨节气,雨。早晨五点起来,煮白果粥。练腹肌提腿。早饭后红烧鱼。 9点20分骑车去浦东敬老院,下午1点半回家。衣裤都被淋湿,马上洗清。晚饭后八点睡觉。
【反思】
帮扶志愿者缺年轻人 大学生叹助老“无门”
记者从虹口区欧阳街道获悉,作为人口较为密集的居住型社区,目前实有老人20499人,占实有人口的29.42%。 80岁以上的实有老年人口4689人,占实有老年人口的22.9%。
本报去年报道了包炳元老伯一根“爱心绳”助老的故事后,欧阳街道发出争做“最美邻居”、构建“幸福家园”的倡议书,并发放到社区每一户家庭。倡议书呼吁,每个人都有帮助别人的能力和机会,当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请伸出援手,请献出爱心。“大家都跨前一步、换位思考,多做一些举手之劳、力所能及的平凡事。 ”
这一倡议得到支持和赞好。不少居民对记者表示,都说现在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了,其实在看似冷漠的现象下,人人都有一颗渴望温暖的心。很多人是因为怕被误解,怕惹麻烦,宁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像包老伯一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就是“最美邻居”。
为帮助空巢老人,欧阳街道去年投入资金12万元,由社会组织具体实施,开展“关爱空巢老人”行动,积极倡导邻里互助,组织579名楼道内的志愿者、楼组长、居委干部与孤老、高龄独居、子女不在身边、身体不便的841名老人开展结对,每日上门问候,通过探望、电话、邻里关怀等方法,及时掌握老人动态。
在结对帮扶中也有不少感人故事。家住天宝西路241弄的助老志愿者张秋霞与同楼90岁老人陈南杰长期结对。半年前,老人在家突发高血压晕倒在地,不省人事。此时,幸好张秋霞如期上门探望老人,但任凭她怎么敲门,都没有应答。张秋霞感觉不妙,急忙拨打了110、119。消防队员打开房门时发现,老人已昏迷不醒。因抢救及时,挽回了老人一条生命。
为实施好“关爱空巢老人”行动,欧阳街道今年将进一步完善 “发现机制”,加强过程监控,丰富结对内容,完善激励措施,申请用好区街两级资金,覆盖更多老人,为社区老人织就一张“关爱网”。此外,居委也通过组织开展各类文体娱乐活动,例如读书读报、编织、戏曲、唱歌等等,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消除老人的孤独感。
然而,志愿帮扶也面临不少困难。据悉,仅仅大三居委会,现在有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30多人。平时,居委干部、志愿者经常给予老人们帮助。“但是,居委干部多年龄偏大,志愿者们也基本是退休在家的老人,有的志愿者都已经70多岁了,希望能多充实一些中轻年人加入进来。”居委会干部对记者表示,作为一个老小区,老年居民较多,年轻人都很忙碌,招募存在一定难度。
记者注意到,很多网友在微博转发“爱心绳”报道时,却感叹想在社区助老“无门”。 “@难得一杯阳光”说,中国的老龄化越来越突显,这不仅需要每个家庭关心自己的长辈,还得靠政府的支持,社会的爱心。 “我是一名大学生,很多大学生都有帮助周围老人的想法,但找不到这样的途径和机构。 ”由此可见,社会并不缺少爱心,常常缺少的是表达和方式。为老服务压力很大,但是可供拓展的空间更大。
(来源:新闻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