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任务间隙只要有空,特警们都会来到所里的顶楼擒拿房锻炼身手。 均本报记者 陈龙摄
在辖区范围内日常巡逻,“虹剑”突击队也荷枪实弹,把每一次出动都视为实战。
办公区域不大,虹口特警“螺蛳壳里做道场”,在所里展开战斗演练。
狭长的楼道也经常成为特警演习的“练兵场”。
在香港特区,EU(Emergency Uni t,即警察冲锋队)被认为是最具机动性、最靠近前线的执法力量:冲锋车梭巡于较小分区,一旦有变,出场速度胜过香港警察机动部队。今年4月,一支被命名为“虹剑”的虹口特警突击队,借鉴香港EU巡逻模式,在上海首创“一车多人”武装巡逻。
特警之“特”,靠的不仅仅是装备。特警的手语极其简单,只用几个手指就能指挥整个小组作战;但又非常复杂,以至于非专业人员完全无法理解。
特警的一切装备与战术都是为了贴近实战需要,作战成功靠的就是队友们彼此间的信任和默契——一起唱歌、打桌球、郊游,友情的沉淀中,信任和默契也在一点一滴中悄然滋长。
年轻特警们对单调的训练也曾“有意见”:我们正值绚丽多姿的青春年华,所有时间、精力竟都给了训练。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到家后倒头就睡,等待接受第二天的训练。如此单调的黑白两色不是生活该有的缩影。但是,“每一次将恶徒绳之以法,我们就会再一次触碰到梦想的美丽——疼,值了!”
一个下着雨的早晨,一辆黑色全顺冲锋车驶出天宝路—新港路街口。车窗玻璃上的雨滴滚落,拖出一条长长的水迹。车内,5名警察身着黑色制服,分别司职抓捕手、盾牌手、车长,指挥员赵晓羽单独坐在最前排——这个镜头,恍如来自香港电影《寒战》。
灵感确实来自香港——今年4月,这支被命名为“虹剑”的特警突击队,借鉴香港EU(EmergencyUnit,警察冲锋队)巡逻模式,在上海首创“一车多人”武装巡逻。
冲锋车2分钟赶到现场
雨势渐弱,车载电台陆续传来几条其他单位的警情信息。10时20分,电台又响了:“东体育会路一家幼儿园发生劫持事件。”电台沉默了,车内很安静。警员微微仰头,神情专注。赵晓羽只说了两句话。他告诉车长:“拉响警笛”;转身面对警员:“所有的人,坐在自己(该坐的)位置上。”
就在电台响起的同时,全顺冲锋车的驾驶风格已经改变。为了尽快抵达现场,车长选择逆向进入一条单行道路。路上,出租车、面包车放慢车速,车内的人看到警灯闪烁,抬头愕然。从车内向外看去,外面的世界仿佛调到了慢镜头。车长大幅度地拉回方向盘,“牵着”冲锋车在道路右侧狭窄空间里前进。
换挡的片刻,车的引擎轰鸣起来;车厢开始充斥警员撕扯服装细部“魔术粘扣”的“嘶嘶”声,此起彼伏。警员交替站起来,各自从车厢两侧的行李架上扯下30斤重的装备包,掏出盾牌、拐式警棍、枪械、头盔、防弹背心。很快,换装完毕,警员全部坐下,他们的右手按住警棍。
冲锋车刹车了。透过车窗和雨水隐约可见幼儿园。低头看表,距离电台接报仅过去2分钟。
赵晓羽简单布置了一个战术:“分成A、B两组。A组的人穿防弹衣,先上。B组跟进。”他拉开门,警员鱼贯跃出车厢,向幼儿园奔去。整条街上没有一名行人,幼儿园铁门紧闭。警员来到墙角小门,栅栏后站着一名门卫,他小声说:“这是误报。”赵晓羽紧跟门卫走进了铁门,追问:“刚才什么情况?”门卫说:“有人误触了报警按钮。没有劫持。已经没事了。”
虚惊一场!警员回到车厢,摘下头盔,手还按在警棍上。
赵晓羽告诉记者:“刚才,我简单看了一下幼儿园的位置,它被几个居民小区包围。如果真有劫持,匪徒很可能翻墙进入周边的小区里。所以,我把人分成A、B组,随时准备去往第二现场。”
每年,赵晓羽和他的警员大约会碰到10次左右的误报,但他说:“对我们来说,每一次都是实战。”
特警之“特”不仅仅是装备
“虹剑”突击队借鉴了香港警察EU冲锋车巡逻模式。在香港,EU被认为是最具机动性、最靠近前线的执法力量:冲锋车梭巡于较小分区,一旦有变,出场速度胜过香港警察机动部队(PTU)。
按照一般的勤务模式,上午、下午、晚上各一辆巡逻车,每车2名警力。一次,2名巡逻中的特警处置一名在公共场合具有暴力倾向的人,呼叫电台要求支援。支援力量从特警支队队部出发,携带装备赶到现场,虽然最终制伏了凶徒,但先期处置的2名警员已经受伤。
“冲锋车模式”出手就不一样了:“一车多人”冲锋巡逻从8时到17时,17时以后恢复一车2人的常态武装巡逻模式。冲锋车内配置5名警力:1名指挥员、2名抓捕手、1名盾牌手和1名车长,分工明确、座位固定,通过相互配合,形成可应对一般规模突发事件的巡逻处置小组。一次,“虹剑”接到命令,有一名故意伤害出租车司机、抢夺出租车逃走的犯罪嫌疑人手持一把西瓜刀,与徒手的民警对峙。“虹剑”赶赴现场后,2名特警手持盾牌与之正面对抗,另外2人绕到劫匪背后,乘其不备,各捉一条臂膊,把劫匪架了起来。
作为应对暴力事件的执法部队,“虹剑”的装备很炫:常态巡逻时,他们佩戴ESS防护镜、防弹(防暴)头盔、战术背心或是防弹背心、以及电击盾牌。除便衣队员外,每人配发一支92式手枪;必要时,还会增配79式冲锋枪、97式防暴枪等武器装备。
赵晓羽举起一只ESS眼镜盒,其厚度是普通眼镜盒的3倍。这种眼镜流行于美军装备,最大亮点在于镜片——它采用经耐冲击改造的聚碳酸酯,可以对飞溅的散碎弹片起到一定程度的防护;镜片双层镀膜,外层防磨、内层防雾,添加了抗刮、抗划涂层,并且100%防紫外线。赵晓羽从盒子里拿出3对镜片,一对呈有机玻璃色,一对呈墨色,一对呈烟熏黄色,通过镜架上的一个旋钮可以迅速更换镜片。其中,烟熏黄色的镜片具有增光作用,可在低光环境中较大程度地提高感光度,“即便房间里完全被窗帘遮挡住光线,戴着这副眼镜走进去,仍可看清房间里的人影。”
ESS眼镜只是诸多特警装备中的一种。“虹剑”所持有的高端装备还包括:电击盾牌、88式狙击步枪、拐角射击平台、警用弩枪、微光望远镜、复合了凯夫拉材质的钢盔等60余项:
——电击盾牌,粗看是一块圆形黑色盾牌,触动开关,盾牌表面瞬间形成2道瓦蓝色的电弧;钢盔表面应用凯夫拉纤维,耐火、耐磨,耐酸碱腐蚀,不仅强度高,而且韧性好,摸上去类似粗糙肤质,却可起到“刀枪不入”的效果。
——拐角射击平台,看似一把普通长枪,但枪的前部可以弯折一定角度。在复杂室内作战时,可抵住墙角,通过瞄准设备攻击死角内的敌人。
特警之“特”,靠的不仅仅是装备。“掩护!Clear!安全。注意右方。前进前进!卧倒!”如果你平时爱看警匪片,那么一定常在影片中听到这些话。然而,真实战斗中特警队员极少用言语出声交流,取而代之的是手语沟通。
特警的手语极其简单,只用几个手指就能指挥整个小组作战;但又非常复杂,以至于非专业人员完全无法理解。假设,前哨警员在目标房间里发现一个人,他会高举手掌指示“成人”、低举指示“孩子”;用手掐出喉咙指示“人质”、用左手摸右手上臂指示“匪首”。行动时,单手捏拳代表“停止”,张开手掌代表“散开”,两指戳眼表示“观察”,单手悬浮头顶代表“掩护”。这些都只是特警手语中最简单的动作。
靠的就是彼此间的默契
特警的一切装备与战术都是为了贴近实战需要。
虹口区域共有8个公安派出所辖区,“虹剑”队员只有8名,却要将这8块区域统统摸熟。为此,队员们整整利用了几个周日,骑自行车兜遍了虹口的大小街巷,回来以后再对照地图进行标注。赵晓羽告诉记者:“虹口南部属老城厢,街道很不规则,犯罪分子容易从羊肠小道逃跑。记清路线,更有利于特警完成抓捕。”
虹镇老街有一些破旧房屋,楼道宽幅不足1米。一次,赵晓羽带队上楼搜捕。目标房间光线昏暗,门楣很矮,腰都伸不直。赵晓羽猫腰用手电筒照明探查,才成功完成搜捕。此后,针对空间狭窄的老城住宅,“虹剑”开发了楼道搜索训练科目。
一件配备了陶瓷钢板重达20斤的防弹衣、一副步巡墨镜、一把79式轻型冲锋枪、防弹头盔、前臂护具、战术手套……这套至少40斤重的装备,是特警进行楼道搜索时的必备行头。
掐着秒表,不到5分钟,5名特警队员全部着装完毕。排成一列,5名特警从后向前,依次用手拍了一下前面队员的右肩。这轻轻一拍传递着一个信息——“我准备好了”。随后,居中的指挥员一挥手,一行人出发了。
进行楼道搜索中,5名特警分工明确。踏上楼道,冲锋的第一人,手拿防弹盾牌和92式手枪;随后的第二人是观察员,背一把拐弯枪,负责侦查;第三人是指挥员,前后协调,发出指令;紧随其后的第四、第五名特警负责身后警卫。压阵的最后一人特别辛苦,必须倒着走,防止敌人从后面偷袭。搜索中,5个人手中的枪口所指方位不断变化,但绝不会同时指向同一个方向,而是必须枪口方位互补,掩护队友的盲区。
顺利完成楼道搜索,特警队员间的配合至关重要;因此,平时演练中,一组特警队员的人员构成和位置通常都是固定的。不过在实战中,还是经常会碰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特警林毅的体会是:“这个时候,靠的就是彼此间的信任和默契。”这样的默契,不仅仅在训练中——即便是平日休假,这群小伙子们也尽量集体行动,一起唱歌、打桌球、郊游,友情的沉淀中,信任和默契也在一点一滴中悄然滋长。
一次,虹口特警参与抓捕毒贩。毒贩藏在一幢未交付的新工房的14楼,而特警队员在楼上待命了8个多小时。深夜,指挥员宣布“行动开始!”负责从阳台攻入的特警林毅和队友,立即冲到15楼阳台。空无一物的毛坯房内,找不到一处可以固定绳索。
二话不说,林毅将绳子的一头紧紧绑在自己身上,躺在地上,绑着另一头绳子的队友迅速翻出阳台。不能打草惊蛇,两人无法用言语交流。躺在地上的林毅,双脚死死抵着墙头,一点一点地放着手中的绳索,并根据所放绳索的长度,估算着队友下降的位置。突然,林毅手中的绳子猛然一抖,直觉告诉他:“成功了!”
从天而降的队友从14楼的阳台冲进房内,与从大门进入的特警一起,共同制服了毒贩。完成整个抓捕任务,不到3分钟!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