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学生把政治课当作“枯燥”的代名词。但在江源任教的华师大一附中,她的课堂总是让学生趋之若鹜。日后看来,这次思考几乎具有“里程碑”意义:她增设了新闻播报的模块,一段时间后,政治课成了全班同学都不愿下课的一门课。
很多中学生把政治课当作“枯燥”的代名词。但在江源任教的华师大一附中,她的课堂总是让学生趋之若鹜。
近期的禽流感疫情出现后,相关话题马上出现在江源的课堂。在她主持下,一名学生在课上进行时事播报,两名同学负责分析话题,再接受其他同学的讨论甚至“拷问”。一堂政治课很少有照本宣科,却常常是热烈争论。
“新闻播报”,是江源的政治课上的重头戏。学生洪婧洁觉得,江老师的政治课让她觉得“政治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不仅仅是政治的东西,还有经济、人文,并且可以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而在江源看来,唯有把枯燥的书本知识变成活学活用的分析方法,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有兴趣。“第一,政治老师要讲真话,不能说假话。第二,政治老师要上有灵魂的课。”
从教20余年的江源,是政治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曾屡屡获奖。但今天的活跃课堂,却源于学生的一次“刺激”——有一次,她在班上做了一份问卷调查,问学生们最喜欢上的课是什么。结果,全班40位同学中仅有8位选择了政治课,而他们在所有的学科上都打了勾!
“我们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她开始反思:学生最投入的部分是三个——与学生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问题;课堂上师生间、同学间的争论;教师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正式点评。她把这三种情况归结为政治教学中引起学生兴趣的三大元素:生活、评价、质疑。日后看来,这次思考几乎具有“里程碑”意义:她增设了新闻播报的模块,一段时间后,政治课成了全班同学都不愿下课的一门课。
达到这样的效果,江源没少付出。她总是利用休息时间将上课内容事先梳理成 “几何图”,进行要点归纳。同事们明白,这些意味着极大的工作量。而在江源看来,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政治课的意义。“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社会公民,并使学生成为一个人。”她说,这是自己的“终极期望”。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