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陈宝元医生的诊室,首先闻到一股浓重的烧艾味道。四面墙上挂满了锦旗——“神医执针”、“针到病除”……原先鲜艳的颜色都已经泛黄、变黑。陈宝元说,烧艾绒有烟,长年累月,锦旗被熏得褪色了。
从1994年至今,每周一到周五,陈宝元天不亮从家里出门,骑自行车到唐山路71号——虹口区提篮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诊部。6时开诊,老病人凭计费牌治疗,新病人先治,等医院窗口开了再去挂号。一个半天,做针灸至少100多人,还有几十人穴位注射。一个月3000余人次,一年3万多人次……在上海各大小医院,有如此多病人“粉丝”的医生恐怕不多。
基层多年练就“一针见效”
陈宝元的医术朴实无华,看上去不过几根针、几束艾草。但疗效不俗:他擅长以头针治疗中风后遗症,总有效率超过95%。其他如眩晕症、腰突症、偏头痛、肾炎、慢性腹泻、失眠,也常常“一针见效”,治愈率较高。
病人中,至少有一半是从其他社区乃至外区县慕名而来。91岁的傅老先生患三叉神经痛十多年,但没有一家医院敢为高龄老人做手术。傅老先生的女儿曾被陈医生治好面瘫,找到陈宝元,得到的回答很实在:“能治,但效果慢。”一个疗程后,老先生的疼痛大为减轻;如今,老人已经连续3年前来治疗,一听说要去陈医生那里打针,老人就起得特别早,心情也开朗了许多。
陈宝元的针灸,“针、电、灸、罐”四位一体,特色鲜明。针灸通常要靠医师不断用手捻针,艾绒燃烧的效果好,但无法与手捻同时进行。陈宝元用电针加烧艾,解决了这个问题,最后再加火罐。“老祖宗传下来的技法全用上,在上海,恐怕这么做的只有我独家。”
多年临床积累,屡有创新机缘。一次,有个腰肌劳损病人说虎口上剧痛,当时候诊人多,陈医生实在抽不出空,就顺手在他手上疼痛处扎了一针。不想轮到那个病人时,却说腰痛已经大为好转。受到启发,他从自己试起,再到其他病人,终于精确定位在虎口下一寸半处,从此成为他的绝活之一。还有一次,他的妹妹因颈椎压迫,头晕不已。陈宝元先尝试在头顶血管神经密布的“平衡区”扎两针,又想到增加血供能改善晕眩,就让妹妹不时站起、坐下“运动运动”。获得良好效果后再推广,终于总结出了独特的“边针灸边运动”的眩晕症新疗法。
社区才是最适合的地方
陈宝元自小生活在提篮桥附近,16岁时逢文化大革命,他有一个好友,其父担心他们虚度年华“轧坏道”,提出教他俩学针灸。陈宝元学出了滋味,很快入门。1970年,他到江西插队,当地缺医少药,就业余为老们施针,颇有疗效,渐渐远近有名。1975年,他被推荐到江西中医学院就读,毕业后留在江西行医,上世纪90年代,为照顾年老的父母回沪,从此扎根唐山路71号。
生于斯,长于斯,用于斯。在熟悉的社区行医,陈宝元如鱼得水,自在快乐。“大医院虽好,也不是没有机会去,但总觉得这里才是最适合的地方。”陈宝元说,他之所以病人这么多,甚至超过一般同行好几倍,一个关键是“病人帮忙”。治疗有十几个步骤,单靠医生动作再快再精准,也忙不过来。于是,他的诊室天天上演其他医院很少见到的场景:这个病人帮他点艾绒,那个帮他擦灰,还有人随时把地上的垃圾扫干净……医患互助、病人间互助,其乐融融。“到大医院,还会有这么多病人,这么好的医患关系吗?”也是这个原因,当有人鼓动他自己开业时,他想的是,私人开业,病人没有医保,花费要多好几倍,“我收入就算翻几番,又有多大意思呢”。
陈宝元今年已过60岁,刚办理了退休,职称还是和当年回到上海时一样——主治医师。他很坦率:有点遗憾和不甘,因为学历不过硬,因为升职称的各种规定不合理……单看名头,恐怕不少人会认为他行医多年,不过庸庸碌碌。“好在病人真正了解我,再高的职称也是虚名,哪里比得上我一针见效后病人的赞美。”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