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它记载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今天、衰败与繁华,孕育了独特的的地域文化和环境特色。近年来,围绕着黄浦江周边滨水区域发展的话题不绝于耳。而在外滩、陆家嘴、南外滩等滨江区域开发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北外滩的开发也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
为此,早报特别采访了两位专家学者,就北外滩在规划开发过程中应该挖掘的地域特点和背后包含的人文价值发表独到见解。从伦敦、巴黎、纽约等国际大都市的经验来看,基于滨水地区的城市空间再开发对于城市功能转型和城市形象塑造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城市滨水地区的开发利用程度是和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步演进的。我国传统城市中,水既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经济运输的航道,更是天然的防卫屏障。
上海开埠以来,随着近现代产业经济的迅猛发展,水与人的关系也在日渐发生转变。就黄浦江而言,除了内河航运、物流商贸的功能外,滨水的城市生活也逐渐成为公共生活的重要内容。
近几十年来,世界经济与航运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黄浦江原有的航运、贸易功能日渐减退,而随着上海城市形象的不断提升,滨水空间逐步演变为体现公共利益的景观、生态、休闲等城市公共生活职能的平台。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政府就积极推进“退二进三”等产业政策,鼓励在黄浦江两岸大力发展附加值更为丰富的第三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这种转变,是上海城市整体格局提升的重要表现,而这种格局的提升不仅仅是外延性的,更是一种充满内涵的发展策略。
回到规划的角度,水既然是一种开放空间的象征,那么在滨水地区的开发中,开放空间的公共价值就应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与尊重。可以说,当前黄浦江两岸土地价值和房地产价值的高企,就是得益于滨水所具有的公共空间价值。
与此同时,滨水空间的开发与再利用,是整合与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以黄浦江西岸来看,属于各个行政区域的滨江区段的不断发展,促使各项城市功能从原有的外滩中心区向南北不断延伸,进而拉动了各个区域的城市功能转型与土地价值的提升,缩小了此前各个区域之间原本较为明显的土地级差。这给“下只角”的发展赋予了极大的推力。
实际上,分属于各个行政区划的黄浦江滨江各区段,能够借滨水价值有力推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北外滩为例,该区域此前曾分布了大量的货运码头、物流仓库等,是近现代工业历史发展的重要印记,先天地拥有了不少富有历史内涵与历史价值的工业遗产建筑。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的规划有着较为深厚的历史积淀,在对它的复兴和改造中,政府如果能够积极地保留历史建筑,并进行相关功能的植入、更新与改造,无疑是一种较好的发展思路。
具体而言,“邮轮码头”是北外滩地区规划中的一大亮点。而“邮轮码头”背后所牵动的是更长的产业链、内涵更为丰富的邮轮经济,比如邮轮码头就与旅游业、养老产业具有较大的关联。北外滩地处市中心,交通方便,服务配套设施完备,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未来的邮轮经济发展具有较大潜力。
此外,黄浦江其他区段应积极借鉴国际滨水地区的开发经验,保护与利用原有历史建筑,建设时尚、创意产业以及服务业,这都是世界上对工业遗产与厂房改建的通用做法,也较为符合滨水区域复兴与再造的整体氛围与气息。
(作者:王伟强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