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上海的垃圾分类进入2.0时代,北外滩街道东大名居民区立足社区实际、创新治理方法,让居民群众习惯从“随手扔”变成“随手分”,也让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更加深入居民内心。
制作“生活指南”提升居民“归属感”
东大名居民区下辖的临江大厦建于1996年,由两幢高层住宅组成,是北外滩地区为数不多的一线江景房小区,由于小区小、房龄老,小区居民的流动率比较大,不少租户对于垃圾分类知识认知较浅。
借助为新租户科普垃圾分类知识的契机,今年,东大名居民区在社区发动“三驾马车”,策划制作了一本简易的《东大名“居住一门通”》。据党总支书记张界那介绍,这本小册子就如同一本“生活指南”,上面清楚明了地标注出北外滩街道服务单位信息表,服务热线电话汇总,垃圾分类的投放时间段及相关知识,甚至还将服务延伸至15分钟的范围内。“我们整理了居民在15分钟之内步行可达的商超、商业街、大食堂、加油站、旅游景点等信息,方便刚搬进来的租户迅速融入社区,拥有归属感!”张界那说。
结合人口信息登记工作,居委干部还会带领新入住的租户在社区来一趟“City walk”,让他们尽快了解社区物业、垃圾厢房等公共区域所在地,并悉心地告诉他们,“如果生活中遇到问题,及时在线上群里反馈,我们会及时提供帮助!”如此贴心的服务,让社区居民“暖进了心坎”。有一次,一位外省来沪的租客配偶大病,因为往返户籍地就医不便,居委会便为夫妻俩提供了手写版的在住证明,帮助他们解决了医保关系转入的困难,最终解决了问题。
转动“三驾马车”开展绿色“新实践”
在一件件的民生小事中,东大名居民区都以暖心的关怀,升起了社区的温度。近日,在居委会的牵头下,居民区开展“大手拉小手,培育绿种子低碳小能手,共建低碳新时尚”活动,邀请辖区内垃圾分类工作者和青少年儿童,共同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并通过悬挂绿植、张贴贴纸画、布置宣传标语,让孩子们用“巧手”扮靓垃圾厢房,不仅激发了大家的参与热情,还进一步营造了共建低碳家园的良好社区氛围。
居民区有一栋历史悠久的长江大楼建于1985年,在2019年《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前,长江大楼一直沿用着原始设计的管道式垃圾厢房,不仅严重影响了社区的环境卫生,还降低了居民群众的幸福感。
于是,居委会通过发动全体党员干部,入户宣传《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细则和改造规划。在广泛征得居民同意与支持后,便集合“制度助力”“党建助力”和“群众助力”,采用“定时投放+分类指导员监管”的模式,将楼道内所有投放口进行杀虫消毒并封存,并将底层的管道井改造为垃圾厢房,引导和鼓励居民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生活垃圾。不少居民说,长江大楼虽然经受过“岁月的洗礼”,但几经改造之后依旧温馨舒适,还多次获得全区的“文明小区”及“美丽楼道”的称号,必须要为它点赞!
积极“对标改造”探索治理“新路径”
自2020年以来,在虹口区绿化市容局和北外滩街道分减联办的支持与指导下,居民区先后成功试点了多个智能垃圾厢房改造。今年,围绕北外滩“全球超大型城市精细化管理典型示范区”的规划定位,东大名居民区坚决秉持“使用便捷”“监督管理”“专业环保”“拓展应用”四大原则,全面完成了2个小区垃圾厢房的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
这样一来,不仅极大提升了居民群众主动进行垃圾类的意愿,还有效确保了垃圾分类的实效,为进一步落实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还在不断探索中建成了“使用便捷+科技监管”的管理新模式。
针对居民反映的“配电箱体生锈、窨井盖影响美观”等基础改造和环境美化的问题,东大名居民区不仅及时整改,还尽快实施了垃圾厢房和墙、地面彩绘升级改造工作。居民区党总支还积极与检察院、金融航运中心等单位开展共建活动,挖掘热心居民以及社区当中的“绘画小能手”,号召他们走出家门、走进社区,对沿街垃圾厢房进行彩绘装饰,为居民区整体形象注入了新的元素。
未来,东大名居民区将持续加强精细化分类、资源化利用,不断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在垃圾分类的2.0时代,再次吹起“新时尚”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