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家桥小区与幸福村后村同属蒋家桥居民区管辖,两小区之间有扇旋转门,旋转门不仅隔开了两小区的物理界限,也阻隔了部分居民获得更便捷生活的日常动线,更隔断了两边居民的邻里情谊与社区归属。
旋转门一侧连着农贸市场、连锁超市、餐饮药店、休闲广场等成熟的基础生活资源,一侧毗邻学校及轨道交通,这扇旋转门是两边居民日常出行最便捷的必经之门。然而旋转门空间比较狭小,推婴儿车或轮椅车、持大件行李的无法通行,每到通勤高峰期,进出人流常常拥堵,如果碰上下雨天,还不得不把雨伞收起才能通过,原本为了防止共享单车及外卖人员随意进出的通道口,如今却给居民的日常出行带来诸多不便。
“两小区部分居民楼已划为同一个业委会,旋转门能不能彻底打通,让两个小区真正融为一体?”蒋家桥小区业委会主任在每月开展的“一号听”上向街道党工委书记吴迪提出建议。
在街道党工委的支持和指导下,蒋家桥居民区党总支以党建为引领,牵头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及居民代表召开座谈会讨论打开转门的可能性,并以“一支部一责任区、一支部一解忧”项目为抓手,由支部书记和居委块长率先走访征询最靠近转门两边的居民意见。
走访过程中,部分居民吐露心声,提出顾虑:“打开转门方便出行是好事,但是来来往往的自行车和电瓶车太多,我们步行居民尤其是学生和老人,万一被撞到怎么办?”居民区党总支将问题作为议题带回至住宅小区综合治理联席会,经反复沟通协商,最终达成了设置减速装置和张贴告示的解决方案,确定了保洁卫生、巡查值守等细节。在得知解决方案后,原本有所顾虑的居民心里踏实了,这扇打破隔阂的“连心门”,正式开门通行。
为保障破门后的日常安全和通行秩序,居民区党总支带领居民对长期占道且无人使用的僵尸车进行集中清理,同时通过增设减速带、设置安全标识牌、粘贴夜间反光条,消除潜在通行安全隐患。
蒋家桥小区志愿者及幸福村后村的自治管理小组成员自发组织轮流值守,在早晚通行高峰时段,手持“减速慢行”“守护安全”等提示牌,提醒来往居民安全有序通行。
“连心门”架起了党组织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它不仅仅打破了物理空间上的“围墙”,更促进了两小区居民间的邻里互动和社区温度的提升。下一步,蒋家桥居民区党总支将以“两轴·两心·串两区”为整体规划,以“连心门”串联社区资源、凝聚社区共创、共叙社区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