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外滩财富与文化论坛将“开放”作为核心主题词,折射出虹口区以制度型开放为突破口、构建全球资源配置枢纽的战略雄心。五年来,虹口北外滩正从传统的物理空间载体建设,向制度创新、要素聚合、价值创造三位一体的深层次开放跃迁,成为上海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关键节点。
国际要素配置枢纽:载体能级与制度突破双升级
北外滩凭借其国际化商务载体和制度创新,持续吸引全球要素集聚。截至2024年底,虹口区已引进法国东方汇理、德国汉宏物流等百家重点外资企业,新增20家各类总部,实到外资同比增长35.8%,增幅领跑全市。商船三井(中国)有限公司、卡夫亨氏亚洲区总部、杜塞尔多夫展览(上海)有限公司、伊莱克斯等跨国企业相继入驻,形成高端要素“强磁场”。跨国企业的密集落地,印证了北外滩从“物理空间”向“制度磁场”的转型——开放不是简单的招商引资,而是以规则衔接重塑全球资源流动的引力场。
在航运金融领域,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编制规范》获评“上海标准”,航运指数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金融工具的创新不仅提升了北外滩在全球贸易定价中的话语权,更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联动发展,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当“上海标准”成为国际航运的通用语言,意味着中国在全球贸易规则制定中从“跟随者”向“引领者”的角色转变。
制度创新枢纽:构建国际化制度供给体系
北外滩的制度突破成为其开放能级跃升的核心驱动力。2024年,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在此成功裁决,填补了《仲裁法》修订后的实践空白。虹口区同步推进“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建设,设立知识产权调解工作室,整合调解、仲裁和诉讼资源,为市场主体提供低成本、高效的知识产权纠纷解决途径,并计划建设北外滩仲裁服务中心,加速打造国际海事争议解决“优选地”。首例临时仲裁案的落地,不仅是一个司法案例的突破,更是北外滩深度参与国际规则重构的宣言。
在营商环境优化方面,北外滩街道发布《开店指南》,整合装修备案、招牌审批等事项,依托“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平台实现审批监管联动,平均为商户节省1个月时间,违规问题减少2/3。此外,《国际顶尖人才引进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从人才落地、创业支持、安居保障、服务优化四方面推出扶持举措,面向全球招揽高端人才。从“跑断腿”到“一键办”,北外滩用数字化改革证明:营商环境的竞争力,藏在每一个审批流程的毫秒级优化中。
价值创造枢纽:开放动能释放经济新活力
北外滩通过重大活动平台和产业生态培育,持续释放开放红利。2024年,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中英企业投资与合作论坛、宏利投资中国论坛等国际性活动密集举办,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此深化运作,推动绿色金融与产业转型深度融合。当国际论坛从“观点秀场”升级为“规则工坊”,北外滩正成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压力测试场”。
商业活力方面,北外滩近年来新增各类首店81家,世界会客厅入选“全球新品首发新地标”,跨国企业全球高管看上海暨北外滩之夜活动、进博会北外滩馆等平台,进一步扩大了北外滩的国际影响力。邮轮经济亦成为开放亮点,2024年北外滩国客中心码头迎来七海探险、银海、世邦等国际顶级邮轮靠泊,招商伊敦号以北外滩为母港,为外籍游客开启“丝路主题航线”,带动沿线14个港口加入“北外滩邮轮经济联盟”。从“首店经济”到“邮轮外交”,北外滩的开放魅力在于将商业流量转化为文化影响力的“化学反应”。
从航运金融的制度突破到绿色经济的标准输出,从全球要素集聚到文化价值逆袭,北外滩正以制度型开放重塑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这里不再满足于跨国公司区域总部的物理聚集,而是通过规则创新、生态构建和价值创造的“三重奏”,向世界展示中国式开放的新范式——既要“流动的自由”,更要“秩序的共建”。正如2025年北外滩财富与文化论坛的主题所示,“开放”不仅是虹口的战略选择,更是中国深度融入全球化的方法论。在这片承载着“海派文化发祥地”历史厚度的土地上,一场关于未来的开放实验正在书写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