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殷建华)
“过年和妈妈一起在家看视频做个中国结,挺有意义的!”老家山东的张静和父母二十年来第一次留沪过年,2月14日,张静通过线上预约来到区文化馆领取了中国结制作材料包。春节,张静和70多岁的妈妈选择宅家,大年初一娘俩通过区文化馆发布的教学视频做了剪纸。年初三,她们以同样的方式一起做中国结。她说,春节用亲手做的剪纸和中国结布置住处,更有红红火火过大年的氛围。
据介绍,今年春节期间,虹口通过线上线下活动,为就地过年的市民准备了丰富的“大餐”。春节前后,虹口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携手区文旅局、区文明办、区融媒体中心等单位和各街道共举办200余场文娱活动,免费理发、影片音乐鉴赏、艺术欣赏送图书、写春联、送福字等活动营造了浓浓的年味。文旅部门还专门定制了6条旅游线路,春节假期前四日,虹口重点文化场所和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03103人次。
备年夜饭拍全家福
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最盼望的是吃上一顿团圆饭。今年由于疫情,很多人选择留沪过年。为了让“原年人”在上海感受到和家乡一样的年味,虹口的部门和街道都暖心地为他们准备了年夜饭。
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江湾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在本市中心城区最大的保障房基地彩虹湾开展“虹口·年味—关心关爱留沪过年外来人员行动”。据了解,彩虹湾地区公租房居住着许多为虹口区北外滩地区开发建设等工作的外来人员,今年有500余人响应号召,在上海就地过年。江湾镇街道特色文明实践站市民驿站食堂准备了两种年夜饭套餐,供留沪外来人员选购。同时,还向公租房彩虹工坊青年中心提供了200余本书籍,使居住在公租房里的外来人员节日里能阅读。来自湖北的26岁白领陈小兰表示,“虽然这次不回家过年,但虹口区和江湾镇街道为我们准备了好多服务项目,让我们有了家的感觉”。
嘉兴路街道特色文明实践站市民驿站一分站社区食堂在春节期间提供优质的熟食、半成品,让“原年人”不回家一样吃上热乎乎、香喷喷的饭菜,春节期间该街道还举办“音乐下午茶”线上直播,进一步丰富他们的娱乐生活。
江湾镇街道举办邮商联盟志愿服务队“暖心留沪人员新年活动”,邀请8组“原年人”家庭拍摄全家福。张丽夫妻俩带上宝宝和外婆一起来拍全家福,她说,会把照片寄给远方的家人,并通过视频电话的方式诉说思念之情。
据介绍,“虹口·年味—关心关爱留沪过年外来人员行动”开展过程中,虹口区团区委等部门、各街道纷纷推出关心关爱留沪过年外来人员志愿服务150余项,全国文明单位、文明实践点虹口图书馆为菜场书屋赠送图书,市级文明单位、文明实践点今明环境公司、西本新干线等企业也主动为留沪员工发放过年红包,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多方合力,营造“就地过年”的温馨氛围。
关爱“小小留沪者”
“她唱得真好听!”2月10日,在上滨生活广场“金牛贺春,乐嗨过大年”文艺小分队元旦新春进商场文艺演出中,长青学校的七年级学生小刘被文艺小分队的精彩表演深深吸引住了。他告诉记者,今年全家不回老家徐州过年。爸爸是顺丰快递小哥,妈妈是饿了么外送员,春节前父母的外送任务很重,无暇顾及他。正值寒假他就约了两个同学一起出来玩,恰好碰上演出,“没了老家的鞭炮声,但这样的文艺演出老家也没有”。听罢一曲《梨花又开放》,三个小伙伴拼命为演员鼓起了掌。
据介绍,区文化馆的文艺小分队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精神,积极开展“大地情深”上海红色文艺轻骑兵元旦新春走基层活动,在春节前后通过形式多样文艺活动为商圈、白领、部队、学校、社区等单位送上精神食粮和温暖祝福。文艺小分队还在大年初一、大年初二、大年初五、大年初七开展海派相声、DIY项链饰品等四场活动,为广大群众营造欢乐年的氛围。
关爱小刘这样的“小小留沪者”,相关街道也行动了起来。凉城街道锦苑居民区开设了小小课堂,做功课、做手工、画贺卡,还能参加消防演练、帮小区清理绿化带垃圾等,孩子们玩得开心,让留沪双职工也没有了后顾之忧。四川北路街道在新春来临之际开展了“用爱守护喜迎新春”“用爱守护福字迎春”“用爱守护快乐新春”系列活动,三场活动合计共有100多名留沪建设者的孩子参加,丰富的活动让留沪的孩子们过上一个愉快的春节。
此外,2月16日,农历牛年年初五,虹口足球场也首次在过年期间开放,为原地过年的足球爱好者提供运动聚会的场所。利用虹足场外通道改建的5片标准羽毛球场地也全新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