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提高社区治理效能,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曲阳路街道密一居民区第一党支部以党建引领为主线,牢牢抓住基层这一根基,听民声解民忧暖民心,让老小区焕发新活力。支部现有党员45名,平均年龄73.5岁,年龄最大的为90岁;党龄30年以上的党员占比78%,党龄最长的为68年。虽然支部高龄党员多、老党员多,但是这些可爱的爷爷奶奶们干劲充足、活力充沛,为小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楼里有了“俱乐部”
建于1985年的峰茂大楼位于赤峰路301号,是一幢13层的高层建筑,每层楼居住着14户人家,其中老年居民比较多,182户人家中就有184位6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陪伴老人的时间十分有限,加上高楼里一堵堵水泥墙、一扇扇防盗门,隔断了毗邻而居的欢乐,邻里之间的关系看似近在咫尺却又常常遥似千里。
“我们想有个正式的场所开展党员小组活动;想有个安静的聊天室坐下来拉拉家常;想有个小图书馆交流自己的书籍;想有个下棋的地方空闲时厮杀一盘;想有个工作室一起做做手工艺品……”这是支部收到的一封来自76岁老党员倪韵仙的信。为了能够改善邻里间生疏的人际关系,第一党支部书记吴树成心中萌发出打造一个“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里俱乐部的想法。
吴树成想到了峰茂大楼顶楼有一间将近十来个平米的闲置房屋。说干就干,他带领支部的党员们把房屋装扮得焕然一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大家都喜欢把这片小天地称为“爷爷奶奶俱乐部”。
此外,支部还发动居委会为活动室添置了象棋、跳棋、飞行棋等,让大楼里的爷爷奶奶们感受到与左邻右舍面对面的欢乐。除了可以在室内小憩闲赏,老人们还可来到屋外平台远眺曲阳美景,一睹街道上的车水马龙。顶楼的屋子虽然不大,独特的“居民制造”却有一种家的味道,别有一番情趣。平时老人们空闲的时候,都喜欢到“爷爷奶奶俱乐部”来“打卡”,一起分享快乐和有趣的生活小事。
老党员积极建言献策
“搬不走的楼道堆物,挪不走的自行车、电动车严重影响了大家的出行,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我们需要干净整洁的楼道,希望不久的将来车不进楼、道不堆物……”这是一条来自于79岁党员李婉惜的一条建议。
峰茂大楼长长的走廊连接着两部电梯。楼层户数多,所以楼道有多长,堆物就有多长,管理难度较大。另外,居民们还习惯把自行车、电瓶车都推上楼,既侵占公共面积,也损耗电梯,遇到紧急情况时更容易堵塞生命通道。吴树成书记立即发出了“车不进楼、道不堆物”的倡议,并提出了借此契机开展星级楼层评比的设想,得到了支部全体党员的支持。大家积极响应,主动报名,并发动党小组长一起进行入户宣传动员。支部每季度对每个楼层的环境卫生情况进行检查和评比,重点检查楼道有无堆物、是否张贴黑广告等。支部里的老党员们尽心尽责,面对有些不愿配合的居民,他们晓以大义,耐心劝说,终于做通了思想工作。自从开展星级楼层评比后,大楼里楼道堆物的现象越来越少,峰茂大楼展现出一派不同以往的新气象。
发扬志愿服务精神
支部里的老党员们大多都已年逾古稀,但服务社区、服务居民的热情丝毫不输给年轻人。他们中有的年少入党,有的经历过战争的生与死,有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了一辈子,追忆那段承载着岁月痕迹又饱含着希望、艰辛却又意义非凡的峥嵘岁月,让他们重拾初心,以实际行动散发着老党员的光和热。
如今,哪里有召唤,哪里就会出现他们的身影。疫情期间,支部的老党员们带头参与小区门岗值守工作,门口那把白色的大伞上醒目的红底黑字“娘子军守护队”、黑板上“守牢大门、关紧家门、确保一方平安”的标语,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大家一致表示,疫情不解除,队伍不解散。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参与文明城区创建以及社区开展的各类公益活动,扮演好楼组长、义务调解员等角色,将志愿服务精神发扬到底。
如今,支部老党员们在认真学习“四史”的基础上,还结合个人经历分享他们的精彩故事,他们身上那种激情澎湃的革命精神依然在传承和发扬。“党员没有退休的”,这是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楼顶的俱乐部,那是他们的精神归宿;社区的角角落落,那是他们永不落幕的人生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