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活动现场。
英国作家J.R.R.托尔金小说《魔戒》中主要人物甘道夫的形象塑造者——约翰·豪现场作画赠中国粉丝。 翁磊摄
(记者 何娉)
“这就是中国人的家园,在那样的家园中,我们有上下两室,祖先归入温暖的地下,子孙活在地上,照着阳光的地上。”坐落于黄浦江畔的建投书局内,作家刘亮程娓娓述说关于自己的家园记忆。8月13日,2019“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在北外滩建投书局举行,同时揭开了今年文学周的帷幕。当晚,中外作家一一登台,用文学的方式讲述他们心目中的“家园”。巨大的玻璃窗外,是这座海纳百川城市的璀璨夜景,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母亲河上。
作为一名职业小说家,马原从文学意义上谈了自己的“三个家园”,“我曾经是一个下乡知识青年,我下乡的地方是辽宁省锦县大有农场。我住在土坯盖的房子里,锄地、割苇子、修水渠,离开的时候我狂喜同时庆幸。但是很奇怪,离开得越久,我就越喜欢回想大有农场那四年生活。第二个关于家园的感受来自西藏,1982年大学毕业,我两次申请去西藏,居然美梦成真,在西藏七年,我做过记者编辑,写了诸多西藏小说。第三个家园,就是我现在的家,西双版纳南糯山的姑娘寨。命运跟我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我得了不治之症,但我不能亏待了自己,我决意找一处好山好水的地方,最后定在了这里。我完成了长篇小说《姑娘寨》。现在,我已经完全融入了这里,成为这里的一份子,姑娘寨会是我最后的家园。”
作家马原的家园故事定格于他的“桃花源”。作家刘亮程则从寻找父亲记忆的一段往事说起,分享“从家园到故乡”的感悟。
“1967年全国自然灾害时期,父亲携带我们全家逃荒到新疆,父亲也把命丢在了新疆。”从30岁到40岁,刘亮程想写父亲,却在记忆中丢失了他。直到他随母亲回了一趟甘肃父亲的老家,才突然找到和父亲说话的通道。刘亮程回忆,回到父亲老家后,家里的叔叔带着他们去上坟,他看到了自己将来魂归的“黄土”,和先父用小楷毛笔字写的刘氏家族家谱。“我觉得那一方墓地,那一方家坟是多么的温暖。走路的声音、喊孩子的声音、鸡鸣狗吠的声音、庄稼生长的声音,都会时时刻刻传入地下。中国人在厚土中构筑了一个温暖家园,在地上又有千秋万代的子孙,家乡就是我们地上的生活家园,故乡恰好沉入地下。地下祖先的气味和被我们用各种文化继承下来的精神内涵,依然会活在我们心中。”
对日本作家角田光代来说,家园是书的世界。“一书一世界,我读的那些书在我的身体里留存下来,我的体内有了许多世界,只要重新翻开书页,我就立刻能够踏入这个世界,即使找不出旧书,仅仅回忆就可以魂归那里。”法国作家白兰达·卡诺纳谈到,她的家园是她的语言:“每个人都火热地生活在自己的语言当中,这一片知识领地覆盖着所有人居住的土地。”德国作家、哲学家沃尔夫拉姆·艾伦伯格认为,家园是“你在世界上存在的方式”。作家叶兆言觉得,“家园的前提是远离是失去,甚至是不复存在。因为远离所以怀念,因为失去所以珍贵。”翻译家、文学评论家袁筱一说:“家园重要的指针就是亲人,在任何意义上都在等待着我们,或者我们自认为等待着我们的人……”
据悉,今年“上海国际文学周”将围绕“家园”主题开展一系列线下交流活动。家园意味着什么?等待着更多文学爱好者的追溯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