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顾俪
虹口有一池人工湖水在炎炎夏日中成了颇有人气的赏花场所——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水面上的荷花睡莲陆续盛开,让原本“素颜”的湖面更显“气色”。这池湖水正是位于曲阳公园内的镜湖。如今这水花相应的美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2013年,镜湖还曾因水质较差,在夏季出现蓝绿藻疯长的情况。从泛着异味的湖水到如今具有观赏性的水景,镜湖的改变离不开管理者们为其精心策划的“整容手术”——SYD生态水治理和水质净化工程。
打造“生物链循环”
人工湖由于没有水源、水体无法流通,往往患有水质浑浊、垃圾和浮游生物等治理“通病”,这被称为“富营养化现象”。一般,人工湖采用清淤进行水环境治理,但这只治标不治本,无法对人工湖的水质净化起到根本性作用,更不要说形成生态链。2013年,曲阳公园在区绿化中心的支持下,开展了为期两年的水生态治理。曲阳公园园长、镜湖二级湖长邵倩告诉记者,水生态治理共分为“干池清淤”“二级驳岸构建”“水生植物种植”“微生物投放”“水生动物放养”五个步骤。
这些步骤看上去普通,实际上每一步都暗藏了让“死水”变“活水”的玄机。比如,公园方对水生植物的挑选标准十分严苛,所选的植物不仅需具备较强的净水能力,而且还要具备不会恣意泛滥生长的生物特点。在此基础上,植物还能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因此,园方在选择了水生美人蕉、粉美人蕉等20种挺水植物后,适量搭配了观赏价值高的睡莲、荇菜等浮叶植物。但要形成完整的生物链必须一环扣一环,“在水生动物物种选择方面,我们不仅考量水生动物本身的特质,还会搭配水生植物,进行综合考量。”邵倩说。氮、磷营养元素通过藻类营养级转化,可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但同时也会导致藻类迅速繁殖。如果在水生动物配置中有滤食浮游动物,就可以有效抑制藻类疯狂繁殖,也是实现水质“自净”重要的一步。
湖长联手共同治水
虽然镜湖的水生态治理工作在2014年就已全部结束,但是对曲阳公园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为了保持治理后的效果,曲阳公园停止了游船游乐项目,并聘请第三方公司每日做湖面清洁,包括水草、藻类和鱼虾种群的控制。园方会定期对水质做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对镜湖内的水生植物做调整。即便是打农药也十分小心。“我们现在给植物打的农药都采用生物药剂,尽量避免有机磷等有毒成分对水质造成污染。”邵倩介绍。虽然工作量大了,肩上的担子也重了,但透过湖面就能看到一片“水下森林”时,曲阳公园每位参与水生态治理的工作人员都很满足。
2018年“河长制”工作在全国推行,曲阳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章洪庆和曲阳公园园长邵倩,成为了镜湖的专职湖长。在工作交接中,曲阳路街道河长办公室也见证了曲阳公园长达五年的自主养护之路,“其实治理人工湖比自然湖泊还要难,前者的水是需要慢慢‘养’的,所以每天都需要精心养护才能达到最佳状态。”街道河办相关工作人员说。今年年初,街道河长办专门为镜湖申请了两个可以实时监测水质的小型监测浮标,浮标会将监测到的水质相关数据及时反馈到物联网终端平台,也更方便工作人员调节微生物投放。
“活水”引来水鸟落户
无论是生态水治理还是后期维护,都是为了将镜湖打造成具有观赏性的湖景。在园林的水体设计中,水元素分为静水、落水和流水,如果能将三者结合,就能给游客带来视觉、听觉的双重享受。其实这一点,曲阳公园在2013年改造之初就想到了,特意在湖水深处埋了一根贯穿整个湖底的管道。“我们希望能多一些水循环,这也有利于生态群落的形成。”邵倩说。不仅如此,曲阳公园已紧锣密鼓开始规划恢复“瀑布”方案,这座小型瀑布将设在位于镜湖东面的假山上,人工瀑布不仅可以提升水域景观品质,还能产生更多有益人体健康的负氧离子。即便水流还没完全“动”起来,但如今的镜湖水面清、水质透、水体活已经优于景观三类水标准,水质检测数据基本都处于一、二类指标范围,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吸引了白头鹎、珠颈斑鸠、白鶺鸰等鸟类前来栖息。
曲阳公园希望游客在观赏湖景的同时,能自觉遵守文明,共同守护虹口“后花园”的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