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娉
最近,家住欧阳社区的龚难先老人成了朋友圈的红人,在日前本区开展的“最美退役军人”评选活动中,龚难先成功入选,还收获了颇多虹口市民的点赞。
“最美退役军人”评选活动的背后,是八旬老人龚难先最珍贵的军营记忆,也是本区推动退役军人工作的一次新进展。近年来,本区不断落实好退役军人各项工作,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为退役军人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公共服务。
一颗热心获“最美”荣耀
在模范居民区,“最美退役军人”龚难先是众所周知的热心人,不过许多人不知道,这位老人曾经命悬一线,更是饱受多年病痛困扰。
1968年退役时,30岁的工程兵龚难先体重连100斤都不到。服役到第七年,他突发了寄生虫病,连日发烧、肝脾肿大,他不得不退伍,返回上海治病。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龚难先安然度过了寄生虫病的急性发作期,但疾病却在他身上留下了多种后遗症。
长期疾病缠身,行动也不方便,但龚难先始终不忘自己曾是一位军人的身份,邻居有了困难,他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之前,模范居民区里有一位居民因为风瘫行动不便,龚难先便主动担负起了帮他去单位报销医药费的工作。每回,他都要先去该居民家里,取上贴好单据的报销单,帮他送到单位。等过段时间报销的钱到了,再去帮他把钱领回来送到家里,如此坚持了多年。
龚难先还是小区里许多独居老人的依靠。小区曾经有一位独居老人毛老太,不会使用家中的新型电视,每次要看电视,都要叫龚难先来为她来调频道,龚难先不厌其烦、随叫随到。前两年,听闻物业公司一位维修工得了重病,龚难先又“上了火”,和太太商量包了一个千元红包送到医院。虽然那会儿,龚难先的太太刚做完化疗,家中财务状况同样捉襟见肘。
龚难先记得,当工程兵时,不管大冬天大热天,只要任务一来就要上阵,不眠不休修车挖隧道是家常便饭。他说:“那时,大家都不知何为苦,苦就是乐。”告别军营后,龚难先依然不知何为苦,他无私奉献、助人为乐,以一颗老兵的心,盼望着祖国日益强大。
退休后成“最忙志愿者”
同样曾是百万大军中的普通一兵,为保家卫国做出过贡献,蔡诚绥退役后,选择用另一种方式服务人民回馈社会。
蔡诚绥原是部队军医,1995年从上海邮电医院退休后,蔡诚绥转战社区当起了志愿者。他创办“嘉图形势报告团”、进社区宣讲、做慈善、建文艺团队、办个人摄影展、提供医疗咨询……乐此不疲,一干就是24年。
在蔡诚绥的志愿服务中,最受居民欢迎的便是“嘉图形势报告团”的定期宣讲。嘉兴社区里不少老人十分关心国家大事、爱读书看报,但是许多老人眼睛不好, 下转2版 (上接1版)钻研读本颇费心神。蔡诚绥便想出了将自己参加的读书小组所讨论的成果,串联成一堂堂“微党课”,定期走进各个居委会,向居民们宣讲。
为了方便居民理解相关理论概念,“微党课”坚持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宣讲。同时,对居民所关心的住房保障、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等社会热点问题也不回避。讲课结束后,常常有老同志主动“留堂”,与成员们交流看法,分享观点。
如今,蔡诚绥的“微党课”已经讲到了100期,而蔡诚绥依然忙碌着,不愿停下志愿服务的步伐。这位老军医说:“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如今我能做的就是尽己所能为社区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进一步扩大服务对象
其实在虹口,像龚难先、蔡诚绥这样的“老英雄”还有很多,为了让退役军人们更好地投身人生“第二战场”,近几年,本区也在不断落实相关举措,维护好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
记者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了解到,目前,本区正稳步打造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中心,将为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创业、帮扶援助等专人专业化服务。同时,在各街道去年全面建设完成退役军人事务顾问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212个退役军人街道、居委服务站,进一步扩大服务对象,拓展服务内容。
为了让退役军人免除后顾之忧,本区制定完善了《虹口区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流程》,实行按分排序、按序选岗,依托政策刚性“阳光”解决退役士兵安置和生活保障问题,并通过推行转业培训、考试考核、积分选岗、人才对接等安置办法,“精准安置”军转干部,做到安排正团职领导干部实职比例不低于45%,安排副团职干部公务员比例不低于80%。
此外,本区发挥“拥军优属基金”“双拥(优抚)之家”优势功能,撬动社工、志愿者、“两新”组织等社会资源,深化“关爱功臣”项目,积极解决好优抚对象生活困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