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殷建华
5月底,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仁和镇大嘎吉村的王明翠即将登上返滇的飞机。“从来没想过会来到上海大都市,更没想过能到那么多有名的大学去上课”,本区举办了为期十天的骨干绣娘培训班,王明翠等48位云南文山州的绣娘得以走出大山,他们走进外滩、上海电视台、世博馆等地,在上海大学、东华大学的教授带领下领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新时尚风采。
挂职干部牵线搭桥
王明翠嫁进苗寨几十年,眼看着苗族妇女祖祖辈辈成日奔波在山间劳作,“前面一个娃,后面一个娃,旁边挎着农具,手里做着刺绣”,生活即使如此艰辛,却始终挣扎在温饱线上。自打王明翠2009年进入了村委会工作,她心里一直有一个愿望:帮助苗族妇女脱贫。
2018年文山州委领导到大嘎吉村调研,王明翠勇敢地提出了“建立扶贫车间,帮助贫困妇女就地就近就业”的想法。她的想法当即得到虹口区挂职干部——马关县副县长马良支持。去年底,本区就在仁和镇援建了刺绣扶贫车间,培训了50名绣娘,其中建档立卡人口28人。马良告诉记者,马关县境内居住着汉、壮、苗、彝等1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9.8%,民族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民间广为流传。虹口对口扶贫重输血更重造血。刺绣扶贫车间可以让妇女们在家门口就业,既能增加收入,又能避免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帮助贫困家庭尽快脱贫。
在区合作交流办牵线搭桥下,上海穆驰实业公司参与了进来,他们为绣娘开展培训并以订单式采购绣娘的绣片。公司总经理靳英丽是个皮具设计师,她设计的产品将皮具与民族刺绣完美结合,精致时尚中透着民族手作之美,广受欧美客户的青睐。“春节前,穆驰第一批订单下到了仁和镇的刺绣扶贫车间,15个绣娘3天就做完了,希望以后有更多的订单合作”,“预计每个绣娘每月可以增加收入2000-3000元左右”,靳英丽对扶贫车间帮助当地家庭脱贫有着更多的期待。
扶贫车间精准对接
除了马关,本区对口支援的富宁县、西畴县都先后建起了刺绣扶贫车间,“苗绣、壮绣都很有特色,云南绣娘们精通传统的织法,但对时尚缺乏认识”,为了让绣娘们能靠一技之长增收,今年虹口区妇联斥资四十万在富宁对绣娘开展了集中培训,同时靳英丽也多次深入云南,从色彩、织法方面着手培训,让她们对现代刺绣有了新的认识。
今年,西畴的绣娘们用抛花绣技术绣上了“虹口”二字的两用抱枕,因技术精湛、配色大气优雅,获得了文山州首届刺绣大赛二等奖。对绣上“虹口”二字的原因,绣娘们解释说,这是为了表达对虹口对口扶贫的感谢。
动动巧手摆脱贫困
在虹口,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已蔚然成风。如虹口区的高顿教育去年开展了“暖锋计划”,在富宁县洞波乡里那村建成了刺绣扶贫车间,并派出了两名志愿者开展为期一年的定点蹲守。
挂职村主任助理的曹秀婉是高顿的一名普通员工,她和伙伴们去年7月份开始来到里那村,利用扶贫车间帮助妇女们掌握更多的刺绣技能,传授颜色搭配等知识。高顿还利用公司的网络平台、书店等资源将刺绣帆布包、绣片、杯垫、手绳等刺绣产品推向市场,为40多名绣娘增收四万余元,带动了一批妇女参与刺绣扶贫车间,用自己的巧手摆脱贫困。
扶贫车间建成了,在上海期间王明翠担心的设计、销路问题都有了明确的答案,她说,“回去要好好和姐妹们讲讲,一定要办好我们的扶贫车间,让民族刺绣作品走出大山,帮助大家尽快脱贫,一同迈上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