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路街道办事处主任、河长 狄梁)
一方土水养一方人。虹口是上海中心城区中,水系资源丰富的城区之一。为了做好“水的文章”,本区各级河长都动足了脑筋、下足了功夫。从本期起,本报将陆续刊登各街道河长的河道管理经。
自2017年本市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嘉兴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根据区委、区政府的领导部署,街道建立起两级河、湖长制,通过建章立制理顺河道水域治理工作机制,结合“五违四必”、“六无”街镇创建等年度工作计划,配合区水务、建管等部门做好辖区内河道及周边区域的环境综合治理,嘉兴辖区范围内河道水域环境质量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获得有效提升。
嘉兴社区拥有较为丰富的水域资源,虹口港水系的三条主要河道从街道的音乐谷区域向外发散,包括虹口港(周家嘴路—辽宁路)、沙泾港(溧阳路—四平路)和俞泾浦(辽宁路—四平路),河道总长约3000米。辖区内还有一个小型湖泊,即和平公园内的钓鱼池与环浜,水域面积约12000平方米。目前,上述河湖均属于四类水质水体。
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去年初,街道根据市、区两级政府相关文件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实施了《嘉兴路街道河长制、湖长制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从目标、架构、任务、保障等多个方面,为街道未来的河湖水域整治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定下了基调。
作为街道一级河长,我深知水环境治理工作牵涉范围广、执法主体多、治理难度大,协调处置不当,极易出现“九龙治水”各管一摊的扯皮现象。为此,街道一是通过主任办公会和河+湖长联席会的“双会”制度夯实部门协同治理的工作基础:主任办公会明方向、定目标;城管工作例会暨河、湖长联席会议出方案、抓落实。二是通过城区精细化管理和社区综合管理执法双重机制,在水域环境综合治理中实现对城管、市容、房地、市场、水务等专业执法力量的统筹管理和利用。三是依托第三方服务单位的人员优势,形成了对辖区内河道水域的日常巡查与专项巡查相结合的巡查制度。四是着力培育发挥“民间河长”的作用,在沿河11个居民区组建河道保洁志愿者队伍,通过定时开展河道环境卫生巡视活动,提高广大社区市民对于水环境治理的参与度。五是结合“五违四必”、“六无”街镇(居村)创建、旧改征收等年度重点工作计划,配合区水务、建管等部门做好辖区内河道及周边区域的环境综合治理。迄今,街道结合拆违整治,对泾东路、太平桥支路沿河30余处违章搭建进行了集中拆除,面积合计约6500余平方米;对音乐谷沿河区域的110家证照不全经营户以及滨河违法搭建进行了集中治理。
针对街道下阶段河长制工作的方向和着力点,我认为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监督考核。根据嘉兴社区河湖的实际生态,实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解决好河湖管理保护的突出问题。通过拓展社区公众参与水环境治理的渠道,助力完善水环境治理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围绕生态社区战略的实施,结合虹口区环境综合整治及水环境治理专项行动,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水环境治理目标。至2020年,街道辖区内主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全面实现水域及岸线通达、洁净、绿色、鲜亮的建设目标。三是着力把音乐谷的建设与区域河道的整治开发工作有机结合,将河长制工作方案与创意园区的发展规划愿景统一起来,以此形成具有嘉兴社区特色的水域保护及开发工作特色,将音乐谷这一具有鲜明“亲水”特色的文创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嘉兴社区的又一张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