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友晟)
“党建工作不能一笔‘糊涂账’。”这是嘉兴路街道新港居委在日常开展居民区党建工作后的切身体会。居委会是居民的“贴心人”,同时又拥有辖区内共建单位、党员志愿者等服务社区的资源,如何让两者更好地结合,让社区内需要帮助的人最大程度地及时获得帮助,提高居民需求与党建资源对接的效率,伴随着这样的思考,新港居民区党总支的“两份清单”新鲜出炉了。
需求清单:居民需求心中有数
近日,居民李先生总算松了一口气。他80多岁的老母亲在社区党员志愿者帮助下住进了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
原来,李先生的母亲年纪大了,精神状况出现了些许问题,家人曾将老人送进普通医院,但一个不注意,老人就从医院偷偷跑了出来,“我们真是急死了,找了老半天。”可是高龄患者入住精神卫生中心也有困难,居委得知这一情况后,通过“两份清单”对照查找,社区内党员志愿者曹女士是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在曹医生的帮助下,李先生的老母亲顺利住进了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在那里得到了专业的治疗和看护。
据新港居委负责人介绍,居委在联系走访社区居民、进行入户调查时,了解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根据新港居委新建小区多的特点,将目标人群大致分为青少年、白领和老年人,并将居民们的需求进行了表格式罗列,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其中不仅有小朋友的“微心愿”、独居老人的“微想法”,还有在职白领的“爱心妈妈屋”等人文需求。一份“需求清单”囊括了社区内居民的大小困难和心愿,党建工作的方向也因此做到了“心中有数”。
资源清单:党建资源心中有谱
居民们的需求有数了,可是谁来帮助他们呢?党总支手里有一批辖区内共建单位和党员志愿者的资源,“共建单位很愿意为社区工作出力,担起社会责任;党员志愿者为人民服务更是义不容辞,但他们有力气不知道往哪里使,我们通过建立‘资源清单’厘清了资源。”新港居委负责人说道。居委将共建单位、在职党员、社区党员和群众的才能特长、服务意愿和服务时段进行了系统罗列,形成表格,针对性的提供帮助,从“一供一求”中实现了居民需求和党建资源的精准对接。
沙女士是电力公司的退休党员干部,电力公司有个大型剧场,她能够联系公司为居委活动提供场地,现在居委有大型活动了,一个电话就能有设备齐全、宽敞明亮的剧场;在职党员陈女士是沪剧爱好者,唱的一出好沪剧,每当居委组织文艺活动需要演出人员时,陈女士总是随叫随到;继光高级中学与新港居委党总支签订了志愿者支援协议,学生们大冬天冒着严寒帮助居委搞起了年会,搀扶老人、布置现场。
“现在什么事情都讲求个效率,党建工作也不例外。‘两份清单’就像GPS,精准定位,效率提高了,居民们也更满意了。”新港居委负责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