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伟文)
信息技术的浸润,给文化的公益性传播带来了想象空间。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大背景下,虹口区图书馆亦搭上“数字化快车”,积极打造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平台。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本地特色文化的资源“黏合加工”,通过平台向大众推送,实现了内容与内容、内容与技术的多层面兼容。因在上述方面的突出成绩,近日,区图书馆获得了国家文化部三大惠民工程工作首批先进集体称号。
据了解,文化部三大惠民工程旨在构建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载体就是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和公共电子阅览室。“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凝聚精华无数,即使传播手段一变再变、一新再新,内容始终如一。”区图书馆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文化共享工程的“支中心”,多年来,区图书馆把文化经典内容作为“主流”,馆藏高清视频资源等作为“支流”,“灌溉”广大读者,不仅形成了针对中老年、青少年、外来务工者的专门服务项目,而且创造了广受欢迎的品牌服务,如“e厘米”公众信息素养培训项目。
区图书馆自2012年即开始探索推出“e厘米”项目,细分中老年、青少年、外来务工者等群体,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定制培训服务。项目运行至今,已形成了“星期四课堂”“云课堂”“阳光课堂”等子品牌,内容涉及数字阅读、网络安全、手机APP使用等,让他们特别是老年人意识到“看似高大上的数字阅读,其实触手可及”,“这也是该项目取名为‘e厘米’的初衷,”这位负责人说道。
“e厘米”项目推出以来,热度始终不减。“星期四课堂”的席位“一座难求”;少年儿童的课堂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机和“贝贝国学”“冰国英语”等一手数字资源,成为社区教育的优选去处;与上海新华数字院线合作,图书馆在三楼剧场每月定期播放国产高清数字电影,2015年共计播放141场次,观影规模达15274人次。同时,数字图书馆和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使公共文化的传播变得高效和迅速。2014年末,区图书馆投入专项经费,用于数字图书馆“网络资源典藏专题库”的建设,目前,图书馆拥有全国共享工程、高清视频库等十多种数字资源,总量已达16.7TB;现有公共电子阅览室面积近百平方米,终端计算机数量达92台,所有服务点均统一标牌标识。仅2015年,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就接待读者53715人次。
如今,我们已经能够看到,“文化快车”装载着共享工程专用移动播放器材,深入建筑工地、居住小区、子弟学校等地,送去一份份精神食粮。“技术革新优化了文化传播手段”,区图书馆网络部工作人员王亮称,数字图书馆已悄悄地装进了人们的口袋,变成随身移动的图书馆。
据介绍,基于三大惠民工程的有力推进,“e厘米”项目也走出了单纯组织培训的条框。去年,区图书馆创新推出“e厘米——掌上图书馆”,为辖区内22家标准化菜场的进城务工人员安装了无线服务器,集成电子书、少儿教育视频、共享工程讲座、经典影视等多种资源,对无线设备无缝开放,让外来务工者“易如反掌”地共同享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丰硕成果。2015年,“掌上图书馆”服务器的访问量已达10943人次。
另据了解,区图书馆2015年度业务数据综合情况总评分再次夺得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