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雯珵)
社区里来了一批年轻有学问的“小巷总理”、网格化管理让小区里的违建和堆物越来越少甚至消失不见、社区便民一站式服务项目变多了……近一年来,细心的市民不难发现这些变化。
去年,上海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列为市委“一号课题”深入调研,并形成“1+6”文件。如今,基层队伍建设、街道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举措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而这些成效的最终落脚点便是“让群众得实惠”。
队伍结构优化 “老法新方”共治
广中路街道同心居委会主任田玮俊是个85后年轻小伙,6年前,他从社工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完成了身份转变。他说:“社区工作者专业化体系让我觉得前途光明。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可度都提高了很多,干起活来更有劲了。”
今年,本区第十一次居委会换届选举圆满落幕。200多个居委会在辖区居民的投票中选出了新一届居委会成员。统计显示,本次换届选举产生居委会主任204名、副主任22名、委员954名,其中,居委会成员属地化比例、文化程度均比上届有所提高,居委会队伍结构趋于年轻化,一批80后、90后被冠上了“居委会主任”的头衔。
这批年轻的“小巷总理”也纷纷交出了让居民们满意的答卷:广中路街道何家宅小区的停车难问题有效缓解,小区车库内的垃圾堆物已全部清理;欧阳路街道幸福村的社区活动丰富多彩,小朋友成了居委活动室的常客,越来越多年轻家长也被带动参与到了社区活动中……
对此,不少基层工作的“老法师”也表示欢迎。有20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提篮桥街道逢源居委主任许玉萍表示,居委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不少“老一辈”善于用传统方法为居民们解决问题,但年轻人会带来很多新方法,比如微信、微博、网格化,这些工作方法有时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她说:“大家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要牢记群众的需求,办实事、做好事”.
街道停止招商引资 “向下对应”服务社区
目前,本区各街道均已取消招商引资职能及相应的考核指标,街道经费由区财政全额保障。同时,街道内设机构精简至8个,从“向上对口”逐渐转变为“向下对应”。这样一来,街道的工作重心切实转移到了“履行好群众要求的管理服务职能”上来。
欧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黄丽芳说:“‘一号课题’给基层工作带来了更多成就感。”尤其是街道的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中心,通过构建三级网络,实现了从街道到居民区的网格全覆盖。据了解,欧阳共有5个片区服务站、18个居委会联勤站和127个自治单元,运行一年多来,处理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满意率和办结率不断提高,满意度近80%,办结率近90%,共受理案件5千余件。通过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欧阳路街道在拆违方面通过联勤联动运行机制,共拆除违法建筑40余处,合计3000余平方米;在整治群租方面开展了近百次整治,清除群租128户,完成了6处规模性群租整治;在助力破案方面则通过视频巡查及时向公安部门提供案件线索,社区内各类案件发生率较以往有明显降低,今年上半年盗“三车”案件同比减少21.34%,扒窃拎包案件同比减少13.23%,入室盗窃案件同比减少16%;在环境治理方面定期开展清理绿化带垃圾、高空抛物等工作,通过视频监控确保整治效果,防止回潮……像这样的小社区有大数据,管理服务“两手抓”,着实为社区居民在第一时间解决了不少问题。
多方形成合力 满足多元需求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也在“一号课题”的落实过程中逐渐形成合力,把文件任务转化为让老百姓看得到、摸得着的成果。
为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在区地区办、教育局、体育局等相关部门的协同下,本区已有北郊高级中学、钟山高级中学、继光高级中学等8所条件较好的学校体育场所对附近居民免费开放,着力打造“5分钟文体生活圈”。居民可在开放时间段内凭体育健身卡刷卡到这些试点学校进行跑步、拳操、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锻炼。不少居民表示:“虹口老旧小区多,体育场所相对较少。如今,开放学校场地,即能充分利用公共体育资源,又能方便居民,一举两得。”
此外,为满足社区老人就近养老、获得专业化服务的需求,本区正在筹建区内首个“长者照护之家”。“长者照护之家”是为老年人就近提供集中照护服务的社区托养设施,功能介于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敬老院、护理院之间,一般采取小区嵌入式设置,并辐射周边社区。项目建成后,将由专业的养老服务社会公益组织在政府指导监督下管理和运营,主要为社区老人提供短期(如数天或者1至3个月)的集中照护、日间照料、康复护理、护理培训等服务。
随着“一号课题”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为民服务举措不断推陈出新,街道的服务职能也在落实这些举措的过程中不断得到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