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伟文)
4年前,社区医生走进百姓家门得靠居委会干部的人脉,挨家挨户“扫楼”着实不易,在尝过无数次“闭门羹”之后,家庭医生制的建设推广终于“打通经脉”,前路越来越宽广。
作为最早试点家庭医生制的区县之一,虹口独树一帜,创造了“11253”的“旗语”:即由1名全科医生、1名护士为1组,服务2500名约定居民;再由3组医护人员组成1个单元,形成相互协调和衔接的“铁三角”,起到“大于3”的作用。记者近日走访发现,为了让这些“铁三角”的作用持续放大,虹口近年来通过“社区家庭医生诊所”标准化建设、网格化管理,打造覆盖全区的“15分钟服务网”,同时,以诊所为载体,偕“医药分开”和“医养结合”之“两翼”,虹口的家庭医生制建设呈现出平台与功能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平台 诊所五脏全 防治一体化
曲阳社区在全区率先实施“11253”模式,其家庭医生诊所的布点工作也起步较早,具有代表性。据了解,按均匀布点、就近就诊的原则,曲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称“曲阳中心”)针对曲阳南片地区离本部较远的实际情况,启动标准化社区家庭医生诊所建设,新建玉田、上农两家诊所和修缮赤峰、东体两家,基本填补了盲区空白,形成“一个中心四个诊所”的卫生服务新格局。
记者日前在位于大连西路上的玉田诊所看到,20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设有接待区、化验区等功能区,辟有3间窗明几净的诊室,由3名家庭医生分别“挂帅”,为病人进行临床诊疗,开展慢性病管理。标配的3名社区护士有的坐镇导医台,有的协助家庭医生,各项工作井井有条。此外,诊所内还配备了1名公共卫生医生,形成了“标准化”不可或缺的一极。“社区护士是家庭医生的助手,公卫医生是家庭医生的秘书,”中心有关负责人打了一个贴切的比方,“公卫医生除了协调医护工作外,还要负责监督绩效,相当于‘监理’。”
“331”的人员配置是标准化建设的精髓。同时,各诊所在装修风格和功能区域设置上,也都体现了标准化。无论是玉田还是上农,都增设了中医诊疗专室,为病人提供中西医结合服务。“别看诊所面积不大,其实它就是一间五脏俱全的小医院。”中心负责人的这一说法,在记者走访曲阳中心本部时感受更为深刻。2013年7月,该中心的“家庭医生服务区”正式启用,开辟3个诊室和一个接待区并运作至今,由此可见,分设的4家诊所正是脱胎于此。同时,各家诊所还将中心本部人性化的服务模式也一同复制了下来,如“先诊疗,后付费”的就诊流程;约定居民可随到刷卡就诊,预约优先就诊;慢性病患者根据需要一次最多可以配好一个月的用药;“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制度等。
同济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部教授郑加麟曾到曲阳考察,他认为,标准化诊所建设,缓解了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从业医生和护士提供了良好的执业环境,提升了他们的职业自豪感。曲阳中心今年从三级甲等大医院招贤纳才,聘请了多位医护工作者加盟。护士小张从瑞金医院“跳槽”来到上农诊所,她拥有8年临床护理经验,如今,从单一护理工作中解放出来,成为一名“多面手”。她说:“下社区进行健康教育最有成就感。”中心负责人也表示,之所以求贤若渴,是因为今后诊所会“越做越强”,急救等“高难度动作”也能处之泰然。
“实行家庭医生制,就是要把小病在居民家门口搞定,让健康者也能得到‘未病先防’的善意提醒,这是医防融合、健康管理的大概念,也是医改的大势所趋。”区卫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网格化管理,整合医疗、护理、公共卫生资源,实现“防治一体化”,把居民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问题解决在“最后一公里”以内,这正是诊所“上线”的使命所在。据了解,今年,全区计划落实32座标准化诊所建设,截至目前,已有19座诊所落成使用。
功能 医药“一门式” 医养有结合
如果说标准化诊所建设是为虹口医防一体化“塑龙骨”,那么在“医药分开”和“医养结合”两个方向上的探索尝试,就是为这条龙插上“双翼”,解决的问题仍然是“最后一公里”乃至“零距离”的便利。
2013年底,曲阳中心进行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医药分开”新模式——增设社区“家庭药房”,在玉田诊所先行先试。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曲阳中心选择毗邻诊所的雷允上北区公司鹤龄店,打通墙面,开设了一个购药窗口,由药企按规范,配备基本药物,配送、管理,派驻药师配发药品等,用“借地方、借人力、借服务”的方式,实现了医药分开。此举让患者不再就诊取药“往返两次”,赢得好评如潮。
然而,玉田诊所旁有药店的情况毕竟只是特例,不能原样照搬,如何破题?在区卫计委指导下,曲阳中心公开招标,遴选雷允上等3家药品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继续深化推进医药分开。值得一提的是,面对赤峰、上农2家诊所周边3万居民的需求,中心因地制宜,分别在诊所周边50米内进行选址规划。最终,满足50平方米面积要求、拥有200余种基础药品的家庭药房分别开业。截至目前,曲阳4家药房已先后服务患者20万人次,配发基础药品1700余万元。
记者了解到,家庭药房实现了就诊取药“一门式”服务和中心服务降成本、企业配送增效益的双赢局面。这种模式正在虹口各社区诊所推广。
城市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公认的难题,虹口面对的养老任务更加艰巨。不仅有所养、更要有所医的要求,又为这个课题增加了难度。记者走访发现,本区在标准化诊所选址时,已有意识地进行了针对性考虑,通过置换、改造,把部分诊所建在了养老机构附近,打开了医养结合的新思路。四川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5年启动了“医养结合”实事工程,在虹叶养老院底楼开设了多伦诊所,“零距离”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一对教育界的伉俪就生活在虹叶养老院,丈夫94岁,妻子87岁。他们两位热情地告诉记者:原来看病配药,还要小辈驱车到市一分院去,自从多伦诊所开业以来,吊针开药方便了很多,医生还经常上楼来巡诊,健康有了保障。据虹叶养老院院长俞根娣介绍,老人入住养老院之前,还可以直接在多伦诊所做体检,省去了不少麻烦。社区护士定期到养老院进行健康教育和养生保健指导,也让老人们由衷高兴;同样,在江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辖的场中诊所,隔壁就是“银康老年公寓”,家庭医生陈坚的一名“家床病人”刘阿婆就住在那里。隔三差五,陈医生会上门问诊,把把刘阿婆的脉,就注意事项叮嘱一下护理人员。其他老人们有个小毛小病,也能就近来求医问药,身心负担俱得到了减轻。
“医养结合,思考的是如何实现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的问题,为了让老人更有尊严的养老,不断坚持模式创新,将成为政府工作的新常态。”区卫计委有关负责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