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于责任
编者按: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一环,解决好信访突出问题,是上海和谐稳定的重要关键。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充分认识信访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始终牢记政治责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把群众诉求解决好,把群众权益维护好,把群众情绪疏导好,把群众意愿反映好,努力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虹口区“信访大厅”的试点,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其中极其重要一条,就是要强化和落实信访工作的政治责任感。信访工作处于群众工作的第一线,要以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心,一件件一桩桩地为群众办好实事,解好实际忧难。决不敷衍推诿,决不马虎失职。信访工作又处于维稳第一线,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高度看待信访工作。责任部门要真正站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第一线,信访工作人员要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光荣感,上上下下都要真正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责任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履行好我们的职责,切实做好信访和维稳工作。
信访工作十分重要,我们的责任大如天。有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才能探索和形成好机制,才能有效整合诸元资源,才能强化矛盾的源头治理和有效化解。
说起信访,老百姓并不陌生,但对于“信访大厅”却不一定熟悉。记者手头有一组虹口区信访联合接待大厅的数据:从去年5月成立起至去年底,共受理信访事项4920件,按期办结率99%,初访解决率80.4%。与此同时,到市政府集体访和个访人次也同比下降了37.3%和13.8%。
还有一个数据也颇有意思——春节上班后,按照惯例,虹口区排摸出了13件群体性矛盾,而去年这个数字是55。
现场——
信访大厅就像 “候诊大厅”。症状轻的,当场治疗;疑难杂症,看“专家门诊”
一个周四的上午,记者来到现场探访。 信访大厅的“咨询台”,相当于医院的“预检台”。如果是非信访事项,就被引导到其他部门。
在“信访登记”窗口,简要讲明诉求,会拿到一张“挂号”单,上面有信访人名字、排队号码和接待窗口,还有“您前面还有几个人”的提示。坐在等候区域,可以在LED大屏幕前清晰地看到“01001张某某等16人 等待”字样;在“今日新增排班”一栏,律师志愿服务、纪委监察局等赫然在目。此外,还可以观赏电视里滚动播出的《发展中的虹口》与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在轻松的氛围中等候信访接待。 各接待窗口就像是一个个“门诊室”,坐堂的是来自区建交委、区房管局、区规土局、区绿化市容局、区公安分局、中虹集团、虹房集团等7家占全区信访总量近七成的单位。 如果诉求简单,就当场答复。需要调查的,实行“首问负责”。遇到动拆迁疑难杂症,则可以看“专家门诊”——“老蒋化解工作室”。由退居二线的老主任蒋荣领衔的 “老蒋化解工作室”,每周四上午专门接待动拆矛盾来访群众。
虹口区信访办主任万建辉介绍,对于进入大厅的每一个信访事项,都通过信访信息处理平台为其建立“信访档案”,实行“来访必登,初访必督”,由责任部门确责办理或联合办理,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缘起——
“谁家的孩子谁抱”:信访工作模式不突破,就难以有大发展。
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虹口区是人口大区、居住老区,旧改任务重。近五年来,年均动迁居民超过4200户,累计有2万多户居民搬进新居改善了居住条件。在推进旧区改造的同时,由动迁引发的矛盾也成为信访矛盾中的突出问题。再加上城市管理、民生等矛盾,交织叠加,使虹口区信访总量始终在高位运行,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瓶颈。
从信访受理现状看,原有的信访处理很大程度上只是完成了一个程序上的办结,在转处中存在“落实不下去,严格不起来”的现象。信访部门也迫切需要寻求工作模式的突破。
能否把信访部门从人们观念中的“中转站”变为合理诉求的“终点站”呢?
群众信访有一种“只跑政府,不跑部门”的现象。如果在区政府层面开展信访事项集中受理,既方便群众反映诉求,也能把矛盾吸附在地区予以解决。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以及市信访办关于建立“信访大厅”试点工作部署,在学习沈阳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虹口信访矛盾的组成结构,区委、区政府认为,当前最突出的信访矛盾是城市建设、市政工程和旧区改造等引发的房屋拆迁、施工扰民、城市管理等矛盾,因此选择了7家占全区信访总量近七成的单位驻厅联合接访,“谁家的孩子谁抱”,充分发挥7家单位强大的后台支撑作用。过去,职能部门也会派人参与信访接待,但是今天张三,明天李四,效果并不好。信访大厅实行“专人专职”,通过管人来管事。驻厅干部一年轮换,信访大厅如今成为了虹口区考察培养干部的基地。
创新——
初次信访,60天办理期限缩短至30天。
虹口区信访干部有一个共识,既然开门把信访人迎进“大厅”,就要第一时间解决合理诉求。每天下午4点是信访例会,由信访大厅常务副主任对全天受理的信访事项进行梳理,重点调处责任归属有争议的事项,做到“日日清”。例会无法调处的当日上报信访大厅主任协调。仍无法处理的,提请区领导。
别小看了这个例会。成立“大厅”以前,信访事项不分类别无论巨细混在一起,这在时间上已经慢了一拍,而且容易出错。就拿违法搭建来说,拆了旧房造新房,归规划部门管;建在自家阳台,归物业管;若是在马路上占道搭建,则由城管负责。一旦交办出错,会耽误不少时间。如今,每天例会解决了这一问题。区信访办原来需要承担100%的接访任务,工作人员忙得成了“消防队员”,现在只需要承担其中的30%,这样就可以腾出手来抓一些责任归属不明确、矛盾尖锐的问题,使信访部门的督查权真正发挥作用。
对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信访大厅对合理诉求加大了解决力度,尤其对初次信访“主动加压”,60天办理期限缩短至30天。如此一来,初访解决率明显提高,矛盾增量得到控制。
信访大厅实行“三个一”的工作模式,即一件信访事项,一张跟踪办理流程单,一单到底,事了单回。记者查看了一份《初访工作日志》,上面记载着信访人孙某去年7月14日反映所住大楼地下室水泵噪声扰民问题。随后,可以清晰地看到该事项办理的全过程:区房管部门在7月20日向信访人发送了书面受理告知,7月22日进行了实地调查;7月26日和8月2日两次召开施工队、物业公司、居委会参加协调会,8月9日事情解决,上访人表示满意。
对于疑难动拆迁问题,创新矛盾化解的机制,成立了 “老蒋化解工作室”。2010年成功化解遗留矛盾81件,是年初计划的1.6倍。一位陆先生来访反映,动迁基地已结束3年,但他家由于种种原因,未拿到安置房和补偿金,现在借房居住,生活困难。“老蒋化解工作室”及时召开协调会。接访起30天后,陆先生与动迁公司签订了化解协议,50天后,就搬进了新居。还有一名越级上访老户张某,工作室先后约谈几十次,并对其实际生活困难给予关心,最终使这一信访积案得以解决。
区领导在信访大厅接待群众也更为常态化。虹口区四套班子领导由周四上午接待增加为周三、周四两个上午接待并现场办公,协调疑难矛盾处理。此外,还引入第三方参与化解,聘请律师对突出信访案件出具《尽职调查报告》,对整个过程进行分析评估。
采访中,虹口信访干部多次提到,信访大厅并不仅是一个建筑,更是一个 “大信访”格局符号。从横向看,信访人的就业、生活困难要落到实处,失衡的心灵要得到抚慰,涉及劳动就业、心理援助等多方面。从纵向看,许多信访矛盾发生在基层,也要解决在基层。日前,区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增派20多名处级和优秀青年干部组成基层工作组,到信访矛盾比较突出的街道,充实一线群众工作力量,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矛盾纠纷。
信访干部们表示,尽管信访大厅初见成效,但矛盾凸现期的形势还没有根本改变。他们将以群众工作统领信访工作,把信访大厅建设成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化解信访突出矛盾的重要载体。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