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区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和视察虹口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建设“上海北外滩、都市新标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提质。“双北联动”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北外滩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北中环科创产业集聚带”联动发展战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7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全区新增高能级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和创新性平台31家。信息、科技、文体服务业营收分别比上年增长25.6%、12.2%和43.2%。作为全市首个“走出境”的区级政府,开展海内外投资推介,全年举办高质量推介会219场,12批次225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775亿元。先后落地阿联酋博禄、新加坡凯德卓盈等25个国家(地区)的99个重点外资项目,合同外资和实到外资分别比上年增长2%和17.2%。加强与中信集团、 荷兰全球人寿和紫金矿业等行业龙头战略合作。新设企业8527户,比上年增长284%,增速居全市第一,其中注册资金亿元以上企业59户。创建首批市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成立全市首家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服务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简称上海技物所)产业合作项目哈威克光电落地运营,韦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国产替代项目获批市首台(套)专项,上海北中环科创企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北科创集团)的“天工开物”合成生物创新孵化平台启动建设。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推动科创总部集聚,上海安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市首批创新型企业总部。全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9家,集聚市区科技“小巨人”企业113家。
培育新动能,区域活力持续迸发。举办北外滩法治论坛和律师论坛,以及涉外法律人才训练营,成立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引进京师(上海)等优质律所6家,总数达百家。举办首届北外滩人力资源论坛,启用人才会客厅,与东浩兰(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合作,优化人才服务功能,完善人力资源服务配套。在雷士德工学院旧址,联合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以“设计寰宇”为品牌,举办逾33022场各类高层次行业活动,落地阿普塔等16家产业联合实验室和4家大师工作室。甜爱路婚姻登记中心建成投用,围绕“甜爱路、同心路”特色IP(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的文化载体),成立甜蜜产业联盟,打造甜蜜特色产业集聚区。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财富与文化论坛等高能级会议接续举办,上海旅游节、上海酒节等品牌节庆持续引流,上海“五五购物节”、首届网络视听内容创作者大会等商旅文体活动相继举行,2023暑期消费季暨上海“潮生活节”吸引线上线下参与超千万人次。北外滩航海公园、彩虹桥等公共空间对外开放,“江畔”市集、今潮8弄等网红打卡地人气攀升。首艘悬挂五星红旗的中国籍邮轮“招商伊敦号”从北外滩启航,国客中心年靠泊邮轮32艘次,一体推进国家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与国际级消费集聚区建设。友邦大剧院建成运营,胜利电影院修复焕新,虹口足球场演艺经济热度提升。第六届进博会北外滩展馆参观人数再创新高,虹口交易分团采购额连续6年两位数增长。宝华商业广场、“双狮汇”等商业综合体相继开业。全区消费活跃度显著提升,住宿餐饮业营收比上年增长32.2%。
推进城市更新,城区品质逐步焕新。山寿里等16个地块收尾交地,界会客厅二期、135街坊、138街等8个地块完成出让。完成瑞康、保民新村等房屋征收及城市更新500余户、8万余平方米。推进水电路261弄等房屋成套改造,惠及家庭198户。实施“美丽家园+”系列工程,完成旧住房修缮103万平方米。快分布式光伏建设,全市首例既有居民区建筑加装光伏试点项目落地,完成5389千瓦并网发电。推进江杨南路、东余杭路拓宽和新港路大修等10项市政项目。新增公共泊位290个、错峰共享泊位100个,实现114处住宅小区地下车库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完成6公里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持续做好“两网”建设工作。打造“一网通办”智慧好办2.0版,新增5个区级特色“一件事”,推出8个“好办”“自动审批”事项,实现9项惠企利民政策“免申即享”,拓展23个“亮数”特色应用场景,线上人工帮办接通率、满意率排名全市前列。提升“一网统管”应用能力,率先试 点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实现居委会日常功能应用全覆盖。推动公共数据上链,全区上链目录达1261条。完成15个“随申码”应用场景建设和3个“一张图”场景改造。构建“社区大脑”体系,推进25个“数字化小区”改造,强化基层“观、管、防、处”一体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