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马路的故事
主讲嘉宾 薛理勇
马路为什么叫“马路”?上海人嘴里的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又都是哪些路?上海开创了城市道路的通名使用“路”的先例,并逐渐影响到全国。上海“马路”的故事,是历史,更是文化。
【直播时间】
2月26日(周六)14:00
【主办单位】
虹口区图书馆 虹口区文史馆
【参与方式】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观看直播
讲座内容
老照片里的福州路街景
地名是地理实体的名称。在城市,道路名称是地名的主要形式。传统上,中国的城市道路一般使用“街”“衖(弄)”“巷”等作为通名。一般的情况下,“街”指有一定商业活动的“大路”,“弄”“巷”多指居住区的“小路”,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大街小巷”“街头巷尾”,如果大街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弄堂里的人竞相观战,那就是“万人空巷”“空巷而出”。
早期的南京路外滩
地名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隐藏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信息。在历史的长河中,社会在发展,城市面貌在变化,旧貌不存,城市依旧。上海是一个大城市,上海的马路数以万计,而上海的马路名称里蕴藏着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记录了上海城市的变迁和发展。
本期讲座,薛理勇老师做客虹图直播间,给大家说说上海马路的故事。
注:图片来自上海市档案馆官方微信@档案春秋
嘉宾简介
薛理勇,1981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分校(今上海大学)历史系。同年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参加筹建上海历史文物陈列馆(今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前身)。从事上海历史,中华文化风俗历史研究。
现担任的社会职务主要有: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旧区改造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地名学会副理事长、黄浦区规划土地委员会专家委员、上海市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
已经出版的著作有《外滩的历史与建筑》《上海租界史话》《上海洋场》《薛理勇说老上海丛书》等约60余本;主编《上海文化源流词典》《上海掌故大词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