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广东人和相关路名
□ 薛理勇
上海以前有几条马路是因为广东人集中居住而取名为“广东街”的。清康熙年间清政府“弛海禁令”,结束了从明初开始的禁止或限制沿海运输的禁令,善于经商的潮(州)汕(头)地区的商人大概是最早从海上进入上海的广东商人。鸦片战争后上海对外开放,更多的广东商人随洋行进入上海。广东人进入上海之后主要集中居住在广东的会馆附近,如潮州会馆(今人民路新开河附近)、揭普丰会馆(今中山南路)一带。1853年上海小刀会主要是以广东籍人刘丽川和福建籍人陈阿林为首的反清武装起义,起义被镇压后,清政府认为同籍人集中居住容易“滋事生异”,强迫拆除会馆或强令广东人迁移分散居住。
1848年上海虹口美租界建立之前,开辟上海美租界的美国圣公会传教士文惠廉曾在广州传教,并吸引了众多的广东籍人加入圣公会,上海开埠后,不少随洋行迁移上海的广东人也选择虹口美租界作为居住区,他们主要居住在与圣公会救心堂相近的“蓬路”(塘沽路)、天潼路、东武昌路(今武昌路四川北路以东段),小刀会起义被镇压后,又有许多广东籍人搬迁到这里,这里又形成广东人集中的地区。20年代前,东武昌路、天潼路(河南中路以东)也被称为“广东街”。
20年代前后,广东人居住区继续向北发展,今天的虹口新广路以前以虬江路为界,南段就叫“广东街”,北段叫作“新广东街”,它们也是以广东籍人集中居住而得名的。
广东街以广东语为第一语言,一直到解放初期,上海语在这里仍吃不开,甚至行不通。广东街以及附近地区多为广东人开设或经营广式服务的商店和服务性行业,现在除以粤菜为主的四川北路新亚大酒家外,“广泰北”、“广茂香”的烧鸭烤鹅、叉烧腊肠、腌肉熏腿等广式烧烤,至今还深受上海人欢迎。另外,今天的新乡路旧名“白保罗路”,就是这里有一广东旅沪浸会——白保罗堂而得名;今已被翻建为武昌路一小的地方以前是广东人最大的道观——三元宫;今天的四川中学以前也是以吸收广东籍学生为主的广肇中学;今天四川北路上的群众剧场以前也是专演广东戏的“广东大戏院”。
粤秀路的由来
俞泾港在四川北路横浜桥与虹口港分流后向北,经彭浦车站附近并入走马塘,在从广中路到汶水路之间的俞泾港边上有条与和并行的马路,它的名称颇具南国风味,叫作“粤秀路”。大家知道,粤秀也可以写作“越秀”,是广州市的别名。我国古代把今杭州以南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以及东南亚部分地区泛称为“越”,越地的人种和语言比较复杂,所以又叫作“百越”。传说古代有仙人乘五羊而下到今天的广州之地,他们发现这里是百越的“灵秀”所在,以后人们就把广州成为“越秀”、“粤秀”。不过上海的“粤秀路”并不是从“灵秀”演变过来的,而是从这里的旅沪广东人的坟地而得名的。
1843年上海开埠后,随外国洋行迁移上海的广东籍人日益增加,而广东离上海十分遥远,客死上海的广东人一般采取这几种办法,一是先将灵柩暂厝丙舍,俟日后方便时专程扶柩归乡下葬;另一种就在上海直接埋葬;也有些孤身来上海而家境贫穷者只能依靠同乡人为之代葬了。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旅沪的广州、肇庆两郡同乡在上海成立同乡会,即广肇公所,当时沪南陆家浜以南的坟地已被各家会馆购买,县城北的地区又被辟为租界,因此,广肇公所就买进原上海县与宝山县交界地方的土地作为公所坟地,也就是广肇山庄。这块坟地占地很大,约比今天上海新客站的全部面积还多。今天的新客站前的天目西路旧名“广肇路”,就是由这个广肇公所坟地所在而得名的。
本世纪初闸北的市政有极大的发展。1904年,两江总督张之洞奏请创办沪宁铁路,广肇山庄在铁路规划之中而被有偿征用。1907年,上海士绅李平书奏请成立闸北水电公司,厂址就选在与广肇山庄邻近的“叉袋角”(今长寿路),广肇公所又被征用。以后,这里的广肇山庄坟地基本被拆清,仅在“广肇路”上留下一个广肇山庄的办公机构,地址即相当于原闸北区人民政府的办公大楼,而广肇路路名则一直使用到解放初。1986年,上海新客站工程开工时发生了一起重大的破坏地下文物案,原来在开工挖土方时从地下挖出一具棺材,部分职工和附近居民闻讯赶来抢夺女尸身上的戒指等物,这具女尸就是埋葬于原广肇山庄的的广东人。
广肇山庄坟地被征用后,又先后向北另购土地改作坟地,一处在现在的粤秀路广中路口,仍称“广肇山庄”,解放后曾改作苗圃,现在已被某工厂占用;一处在今共和新路彭浦镇边上,叫作“联义山庄”,该坟地在1966年“破四旧”被挖平,现在已被一家水泥预制品工厂和邮电通讯器材厂改作厂房;另一处则在汶水路粤秀路处,叫“岭南山庄”,是上海最大的广东人坟地,60年代以后,该坟地也先后被平整改建为工厂。当年由于通往大场的“闸场路”(今共和新路)尚未开筑,为解决市区与坟地的交通,山庄开辟了几条简易道路,沿俞泾港通向联义山庄的路就取名“粤秀路”,再向北通岭南山庄的路就取名“岭南路”。今“岭南路”的一段已被某工厂占用,另一段也并入粤秀路了。粤秀路是广东人为坟地作的简易道路,所以,直到今天,这条路仍曲曲弯弯,犹如田间小道。
广中路的由来
上海的大部分路名是以行政县以上的地名作为路名的(一般讲路名有专名和通名组成,专名是路名的特别名称,通名则是路名的通用名称,如“南京路”,“南京”即专名,而“路”即通名。专名实际上即地名,而路名一般只是一个符号)。部分旧时沿用下来的路名也往往与附近的建筑、机构有关。但是在今虹口区的北面有一条“广中路”,大概已很少有人讲得出这“广中”是中国的行政地名还是旧日上海什么机构的名称了。原来“广中”是“广肇中学”或“广东中学”之省称。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使旅上海的广东人集中居住在虹口一带。以后许多广东籍的房地产商及其他商人在虹口四川北路一带大兴土木,营建住宅,又使更多的广东人集中居住在四川北路以及附近的地区。如广东人的永安公司创办以后,公司即购进四川北路大块地产,兴建了永安里等住宅房子,主要出租给永安公司职工和其他广东籍人就是一个例子。由于广东和上海之间语言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同时也由于广东人有比较强烈的排异心理,所以广东人喜欢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广东人创办的并且主要吸收广东人子弟的学校就读。于是,广东人集中居住的虹口区也是广东子弟学校最多的地方,在本世纪初,虹口就有广东人小学多所。如广东人基督义务小学,旧址为白保罗路(今新乡路)全福里2号;广东旅沪仁德义务学校,旧址也在白保罗路;广肇义务第一小学,旧址在文监师路(今塘沽路)三元宫内(今武昌路小学);广肇义务第二小学,旧址在北四川路元济堂内(今四川北路第一小学);广肇义务第三小学,旧址为海宁路同昌里;广肇义务第四小学,旧址为宝山路颐福里;广肇义务第五小学,旧址为吴淞路久远里(今大兴里),广肇义务第六小学,旧址在密勒路(今峨嵋路)逢吉里;广肇义务第七小学,旧址为吴淞路久远里;广肇义务第八小学,旧址为武昌路仁德里(以上为仅是能确证的广东人学校)。1913年有一位叫卢颂虔的广东人在北四川路清云里(旧址即今四川北路新亚大酒店)116号创办了一所专门吸收广东人子弟的“培德男女两等小学”,经过几年的发展,学校已初具规模,但是要求将子女送入该校的广东人继续增加,同时,希望从广东人小学毕业后再读广东人中学的人也日益增加。而卢颂虔则因办校资本不足无法满足上海广东人之要求,于是在旅沪广东人的请求下,卢校长提请广东人同乡会——广肇公所的支持,并同意培德小学由广肇公所接办而改称“广肇公学”。广肇公所即拨款购进北四川路福德里(今四川北路1726弄)32号地产兴建新校舍,学校分男校和女校,男女分校上课,于是这个“公学”就成了上海最出名的广东人子弟中学。但是,在这个中学开办以后仅几年,永安公司购进北四川路的大块地产营建主要为公司职员和广东人居住的里弄房子,居住在北四川路以及附近地区的广东人成倍增长,要求入广肇公所的学生也成倍增加,这个仅创办几年的广肇公学又无法满足广东人的需要了,而广肇公所也仅是一个同乡人团体,无力拨出更多的款目兴办和扩建学校。于是广肇公所同意将学校改为董事会制,动员上海的广东籍商人和实业家赠款和筹款,其中原籍广东的日本华侨、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老板简照南一次性捐款数十万,其他广东商人也竞相捐款。1932年,广肇公学利用捐款购进水电路的农田三百余亩,并着手兴建校舍。因为简照南的捐款额最大,于是学校将大门取名为“照南门”,教育大楼取名为“照南楼”。新校于1934年陆续竣工,陆续开学。由于学校已改为董事会制,而广肇公所仅是广州、肇庆地区的同乡人团体,难以包容所有捐款的广东人,于是有人提出将学校改名为“广东中学”或“粤东中学”,并将学校通往市区的路取名为“广中路”,学校后面的一条路取名为“广粤路”。
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抗战中,粤东中学的校舍大部分被炸毁,战后又被日军强占,成为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兵营。抗日战争胜利后又作为敌产被国民党海军接管,部分旧址今为中国人民海军使用,址在今之广中路水电路东北角。前几年笔者赴实地调查,原教育楼——照南楼尚在,并作为海军机关的办公楼。广粤中学被炸后又被迫迁回北四川路原址,1956年与教会中学——怀恩中学合并为四川初级中学,前几年又恢复粤东中学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