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与“虹口”风情
□ 周 林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是近年来少有的一部呈“现象级”的电视剧,该剧围绕当下上海人的家庭婚姻和职场生活,全方位地描摩了现代上海人的“众生相”,是一部相当“接地气”的电视连续剧。
我发现,与一般电视剧不同,该剧的外景基本是实景拍摄,除了表现“职场”的外景戏拍摄于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一带外,其余的主人公罗子君、罗子群、薛甄珠、唐晶等人的家或生活场景基本是在“虹口”拍摄的。而且从剧作的内容看,许多情节的发展也与“虹口”风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何以见得?我的“考证”如下:
一、 唐晶居住的公寓外观是虹口乍浦路与塘沽路转角处的蟠龙街26号浦西公寓(原名披亚斯公寓),剧中不少表现罗子君、唐晶、贺涵等人出入公寓的镜头都是在蟠龙街上拍摄的,甚至剧中反复出现蟠龙街26号的门牌镜头,作为前后场景的转换镜头。
二、 唐晶公寓的内景却是在北苏州河路的河滨公寓内拍摄。因为披亚斯公寓离苏州河较远,且现有高层建筑遮挡,看不全苏州河。我们现在从唐晶公寓窗户中能看到苏州河、乍浦路桥、外白渡桥、上海大厦、东方明珠等上海代表性的“元素”,其方位正好对应河滨大楼,也就是说只有在河滨大楼靠南的窗户中才有如此开阔的景物。电视剧在此采用“移花接木、张冠李戴”之手法,大大丰富了电视剧的取镜范围,也更具有“虹口”风情。我曾在与河滨大楼一隅的邮电大楼顶部看到过此“画面”,也曾在文章中慨叹,这是最具上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
三、 罗子君离婚后居住的老式公寓外景取自虹口吴淞路与塘沽路交界处的公安大楼四周,剧中也经常出现吴淞路、塘沽路等真实马路的街景和门牌号码。甚至剧中罗子君有一次叫“外买”,也向快递员直报地址:吴淞路219号公安大楼201室。这一带的街景成为许多重场戏的“发生地”。
四、 罗子群开设的馄饨店内外景是在“虹口”宝安与欧阳路交界处拍摄的,至于罗母薛甄珠后来“出嫁”到崔宝剑居住的“新式里弄”外景,一眼可以看出是在山阴路一带。
可以说,吴淞路、塘沽路、乍浦路、山阴路……这些典型的“虹口”马路及区域构成了剧中人的主要生活空间,真实、流变的、具有“虹口”建筑特色的街景和活色生香的人物影像,为电视剧注入了真实生活的背景底色,使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情节设计发展及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可信,从而引发了各类观众心底的共鸣。
众所周知,虹口之称起源于虹口港,最早的虹口就是指今天的吴淞路、长治路两地区,因为虹口港正好横贯其间。最初吴淞路周围的福德路、武昌路一带因广东人集中居住,有广东街之称,1863年美租界东界扩张到吴淞路,美籍侨民遂以三角地为中心旅居此间。到1900年,日籍侨民开始迁入此间,当时约有2.5万余日本人集居于以吴淞路为中心的塘沽、峨眉、南寻、闵行路一带,日本商人在这里开设了众多店铺,以至吴淞路有“小东京”之称。看张爱玲1949年之前的文章,曾提到她经常乘电车到“虹口”买日本的花布,然后坐三轮车回家的经历。张爱玲所说的“虹口”,其实也就是今天的吴淞路一带。所以“虹口”一直是个人口稠密、商品摩登、商业繁华、电影院、书场、书店等文化娱乐场所集中,市井气息热闹浓郁的地区,是当时上海人比较喜欢“逛”的地方之一。这里马路纵横弯曲,犬牙交错,地块呈多边形,如由塘沽路、峨眉路、汉阳路三条马路正好围合起一块形似三角形的地块,就在这个地块上建造了当时上海最大的菜市场——“三角地菜场”。这里商店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两旁的建筑形态更是多姿多彩。直至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这里仍有众多老式的大厦和大楼,以及“新式里弄”石库门建筑;还有清末建造的旧式里弄房。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里的建筑也不可避免地被拆被迁……如建于1916年左右的“三角地菜场”已经拆除,“三角地”及周边已经是一大片新建的高层大楼,这些大楼分别是宝矿大楼、耀汇国际广场和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大楼。这些建筑的外观非常别致,全部采用黑色的大理石作外墙,各种式样的裙楼、主楼相应配套,色泽稳重而不失典雅,楼姿高耸又不乏雄浑,成为吴淞路上一道现代楼宇风景。就在这些新楼之间,一些建于上世纪初的老楼终于成为历史保护建筑“修旧如旧”,但仍然具有居住和使用功能。如公安大楼、闵行大楼、虹口大楼、河滨大楼、浦西公寓等等。在《我的前半生》中,主人公罗子君离婚后就搬进了公安大楼居住。
公安大楼旧址系公共租界工部局虹口区捕房,大楼建于1912年,当时是专供日籍警官家属居住的大楼。大楼外观为塔型8层钢筋水泥日式公寓,东西两面均为巨型钢窗。因为它紧靠着虹口公安分局,如今住户依然绝大部分是公安人员的家属。当然它已经“商品化”,可以自由买卖。
在一片新楼的矗拥下,区区只有8层高、立面呈红色拉毛水泥状的公安大楼仍有一种卓而不群的气度,因为它一眼就让人看到了“历史”。电视剧的编导将罗子君从昔日滨江的高档住宅内“打回”到平民化的公安大楼内,正好预示着罗子君的后半生将从这里“涅磐”重生。这里以石库门建筑为背景的“虹口风情”为剧中人“婆婆妈妈、家长里短”的生活做了生动的注解。而且电视剧多次展现了罗子君与唐晶俩人夜色里在公安大楼天台上促膝谈心的境头……远处万家灯火璀璨,星罗棋布,高楼大厦层峦叠嶂,若隐若显,勾勒出上海这座不夜城的现代轮廓;而近处的老楼色泽黯然,却沉稳沧桑,又显示了这座城市的年轮。一旦镜头推远,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大厦、黄浦江、苏州河、外白渡桥、光陆大楼、河滨大楼、乍浦路桥、四川北路桥……新旧景物悉收眼底,这座城市的历史风韵就扑面而来,何人不起故园情?所谓的“虹口风情”也就在此得到灵动演译。
上海滩第一寿星110岁罗老太
□ 金洪远
近日,沪上各报刊都在显著的位置刊登了2017年“上海市十大男女寿星”的榜单,其中,家居山阴路110岁的罗时敏老太太名列榜首,被誉为上海滩第一寿星。人生在世,长寿可贵。人们常用长命百岁恭贺亲友的健康长寿。倘若老人百岁之后能走能动,脑筋清爽,不仅是家人亲友的福分,也是左邻右舍嘴里啧啧称奇的“楷模”了。
今天我去探望老寿星。几个邻居围住我说,金先生,你前年写罗老太“伊脑筋煞清”的文章好是好,但老太 “寻开心”的文字“太少了”。平素在弄堂里喜好逗乐打趣的叶先生当场现开销:陪你去采访老太的辰光,侬手里的笔记个不停,我被老太寻开心“杠头开花”却是一笔带过,侬阿是百宝全书缺只角,缺的厉害了!他的现开销,引得周遭邻居哄堂大笑。
其实有点冤枉我。当时我的笔记本上记得清清爽爽:前几年老太不慎摔了一跤,头皮擦破出血,和老太经常开玩笑的叶先生在邻居圈里发布信息:老太“杠头开花”。左邻右舍闻讯前来探望老太,老太笑着对邻居们说,谢谢大家关心,今朝我没空,明天你们把麻将带来,我让“老虎”(叶先生的小名)“杠头开花”。后来有邻居传话给叶先生,闻之一脸苦笑的叶先生道:我是自讨苦吃,又一次被老太嘲得昏过去!
我在笔记本里还有一个笑点也蛮有意思。老人100岁以后,区里和街道春节都要送上慰问品。喜好自己寻自己开心的老太也不忘打趣一番。她对家人和叶先生说,这把年纪了,我还在骗钞票,难为情伐。除了老人反应敏捷外,是不是有点“罗氏幽默“的冷面范。
几个上年纪的邻居介绍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伊担任居民小组长,每逢周四弄堂里搞卫生大扫除,邻居们和她一起通阴沟、花坛拔草和清理垃圾,大家干的非常开心。因为同样一句闲话,从她嘴里说出很发噱,常常引得左邻右舍开怀大笑,做起生活一点也不觉得累。其实这些邻居可能不太清楚,作为大画家黄宾虹的儿媳,因为生性聪慧,深得公公的赞赏。年轻的时候曾在商务印书馆做过“二十四史”的校对,肚皮里没货这个位子哪敢坐呀。据老太的女儿和女婿说,前些年老人还订阅不少报刊,最喜欢读的是新民晚报和文汇报。有这些文化知识垫底,说点笑话,寻个开心还不是张口就来。
作为上海滩第一寿星的罗老太,反应敏捷,精神状态良好,当然得益于她心态平和,家人细微不至的照料也是分不开的。但我更同意叶先生和邻居们的说法,伊喜欢“寻开心”。想想也是,笑一笑百年少,每天寻寻开心,快乐度过每一天,是不是罗老太长寿的独门秘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