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邮局”
□ 金洪远
在咱们老虹口人记忆里,这座东倚四川北路,南临苏州河,正门对着四川路桥的上海邮政博物馆就是口口相传的“老邮局”。说她老,因为她1922年由协澄洋行设计,华商余洪记营造厂施工,1924年11月竣工。占地6400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5294平方米,钢架混凝土框架结构。主楼高四层,转角处塔楼实高八层,另有一层地下室。立面采用英国古典主义手法,而主立面则围以贯通三层的科林斯柱式列柱支撑的古罗马建筑风格,体现邮政的公正与庄严。从两侧旋转型楼梯进入1200多平方米的二楼营业大厅,当时有“远东第一厅”的美称。
走近邮政大楼内设的邮政博物馆,有一个馆中馆——“珍邮馆”。工作人员介绍说,馆内温度常年控制在20摄氏度左右、湿度保持在40~55%、无紫外线照明,馆内展陈有世界第一套邮票——黑便士、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以及 “绿衣红娘”等邮票罕品和珍品,让人大开眼界。在馆内,展示1911年的上海街头就有邮递员骑自行车送投邮信件,尤其还叫我吃惊的是:本以为快递是20世纪末兴起的传递业务,想不到在1919年上海街头出现用摩托车投送邮件的快递业务,只能从心底里自嘲:缺少知识,缺少学问。
我和邮递员有缘。我原先居住石库门弄堂的隔壁邻居是邮递局的员工,每天看见他骑着墨绿色的自行车辛勤地为用户送报送信,他的热情服务,在我们居民口碑里是名副其实的“市劳模”。上个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通讯不发达,我和沪上文友联系聚会在寒舍或茶室,通过信件传递的“信息”,众多文友都闻“讯”而至,信件的迅捷和准时,至今印象深刻。90年代初,在文友的鼓励下,我重新拿起笔,给报刊写点小文,都是从居处的邮递员手里飞向编辑老师的案头,每当习作偶尔在报刊露面,又是邮递员举着散发油墨香的报纸,在窗下扯着嗓子,第一个给我通风报信,好像亲人一样。无论是在原先居住的海滨小城,还是如今居处,每当我看着邮递员骑着车风尘仆仆穿行在大街小巷,总有我感激的目光在他们辛勤的双肩流连……
我在馆内和邮递员骑自行车送投邮信件塑像前留念。耸立在苏州河畔目前仍在使用的邮政大楼是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邮政标志性建筑,也是上海邮政史见证。 1989年9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她以翔实的史料和实物,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追溯了邮政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她以详实的展品资料展示了中国邮政的发展历史,让人们从一个角度,更清楚地了解我国是如何跨入现代文明的邮政体系, 记载了上海邮政早期党组织领导工人运动以及革命先辈为新中国诞生做出的贡献;记录了先进劳模为邮政事业鞠躬尽瘁的业绩;陈列了各种邮用和邮运工具;介绍了邮政服务的产品及其发展;展出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各类邮票。我只想说,上海邮政博物馆,不虚此行。
走近邮政局大楼雕塑
走近邮政大楼,你不能不为设计师独具匠心的创意而生敬意。贯通三层的简化科林斯巨柱式列柱恢弘壮观,转角处顶部为钟塔,冠17世纪流行的意大利风格的巴洛克式穹顶,钟塔两旁基座有信使群雕。群雕正中为希腊神话的信使Hermes,戴有翼帽,手执双蛇缠绕与信鸽之杖,脚生翅。Hermes为信使与商业之神。Hermes左右为女神,执笔和书信,边上有一地球。信使群雕象征邮政是沟通人间情感的使者。
其实,这两组雕塑并不是原先的“标配”,而是1994年为纪念邮政大楼70周年,经上海邮电经济研究会倡议,上海市邮电局委托上海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依原样恢复。原先的两座雕像曾被认为是帝国主义的残余于文革中被拆除。
感谢陆老师的支持和联系,让我在邮政大楼楼顶的屋顶花园,第一次与两座雕塑近距离亲密的接触。
乘坐电梯直达五楼,在屋顶花园能清晰地欣赏到巴洛克风格的钟塔,钟塔的两侧铸有雕塑,一组为三人持火车头、轮船和电信电缆模型,象征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一组为希腊神话中的通信之神和爱神,象征邮政是沟通人间情感的使者。我在地面辗转各位置试拍过,都不可心。而在屋顶花园这个得天独厚的位置却能轻松地一览无余地欣赏这著名的雕塑。
邮政局的周帆小姐指着南面(对着四川路桥)的雕塑告诉我,正中为信使,戴帽,手执带、棒,脚生翅,左右为女神,执笔和书信,边上有一地球;北面的雕塑中为爱神,执飞机与书信盒,左塑像执火车头。这两座雕塑用她特有的语言在默默地倾诉:书信传递是人与人之间情感连接的纽带,是文化底蕴传播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现。虽然原标配的雕塑被拆除和毁坏而令人扼腕,但复旧如旧闪耀着青铜色光泽的雕塑让人欣慰,依旧用她形象的肢体语言对人把当年的“故事”一一诉说……
近距离走近两座雕塑,让我轻快地从各个角度将雕塑“拍个够”。更让我在有机会在周小姐的陪同下,在邮政大楼这个最佳观景平台欣赏苏州河及浦江两岸的美丽景色“看个够”。说句心里话,在这个最佳的观赏点浏览苏州河和外滩两岸迤逦的风光又添加了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情调。笔者用在老年大学学过的英格里希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 Shanghai is a beautiful big city!
水电路路名由来
□ 薛理勇
虹口有条“水电路”,它西起“八字桥”(今同心路桥),东抵“大八字”,以前是闸北境内的东西干道。“水电路”的路名是因何而来的呢?
水电路是与水电厂有关系的,它原是闸北水电厂投资铺设的一条专用马路。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海租界的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相继成立,租界内的供水供电由他们控制自不消说,这时华界的水电也靠租界水厂电厂供应,因此常受到任意抬高收费标准,甚至被停水断电之威胁。1907年,当时担任江南制造局提调的上海名绅李平书奏请成立“闸北水电公司”与外商抗衡。闸北水电公司除汇集部分商业股份外,大部分资金由上海道库调拨,辛亥革命以后,上海道被废除,上海行政划归江苏省控辖,江苏省公署归还闸北水电公司全部商业股份,水电厂成为江苏的省办企业。闸北水电厂分水厂和电厂,最初建在叉袋角(今长寿路桥处东堍),本世纪初苏州河水道不畅,河水污染,水厂抽水不足,水质也明显恶化,这时部分官吏贪污中饱,竟提议关闭自己的电厂而接受租界电厂馈电,电力是水厂之关键,供电控制在外商电厂手中,水厂之命运实际上也被他人操纵了,因之水厂供水也常出问题。1922年7月闸北川公路祥经纱厂起火,由于水厂供水不足,就酿成大灾。水电厂官吏舞弊的事情也由此暴露而引起上海人民之公愤。后经上海地方自治会和商业联合会联席会议通过,决定把江苏省办水电厂改组为市民办水电厂。1924年9月,商办闸北水电厂正式成立。
当时,闸北水电厂的水厂附近正值沪宁铁路扩建轨线,闸北水电厂决定放弃旧厂厂基,另择址在殷行乡剪淞桥沿黄浦江处重建新厂。1925年水厂基本完工,1926年电厂亦告竣工。此后,闸北水电厂成为上海重要的供水馈电企业。在筹建水电厂时,为了运输建厂物资和加强工厂与市区的联系,水电厂出资修建了一条通向市区的专用道路。当时从大八字到军工路的“翔殷路”(后改名“魏德迈路”,即今邯郸路)和通往吴淞的逸仙路已通车,所以这条道路的东端是从大八字开始的,路筑成后即叫“水电路”。
1937年“八·一三”日军侵沪,水电厂的电厂遭日军炮击,上海沦陷后又为日军占领,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才还归商办闸北水电公司。1950年“二·六”轰炸时,水厂又遭美蒋飞机轰炸而被炸毁。以后,闸北水电公司经批准改组为公私合营闸北水电厂,后又经过调整,将水厂业务划归上海自来水公司,电厂扩建,就是现在军工路上的闸北发电厂。“水电路”的名称今天还在使用,但是,已很少有人记得这条路与闸北水电厂的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