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现存的最早的西班牙风格住宅
□ 薛理勇
1948年上海市文献委员会编印的《上海外交史话》中讲:
讲到西班牙驻沪总领馆,馆址可查得者,先是在西华德路(今长治路)一九号,一九一六年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四六号,一九二四年在吕班路(今重庆南路)一号,一九三三年在静安寺路二〇五号,一九三四年以后迁至霞飞路(淮海中路)一四四九号,在沪经(竟)常设了八十五年,到一九三七年,因西班牙内战的结束,其驻外使领任混乱,我外交部便于同年二月二十二日宣布西班牙在华已无外交或领务代表。直到目前,中西外交关系还没有重新建立起来。敌伪时期,西班牙在上海所设的“西班牙驻沪总领事”,于胜利后,经我当局取缔。市府和外(交)部驻沪办事处处于一九四五年三月二十三日同时接获外(交)部电令,限该格兰哥利克总领事馆即日起自行封闭领馆,如延迟时日,当派警查封,这个格兰哥利克接到上项命令,就把一块“西班牙总领事”的招牌,自个儿摘下来了。
西班牙驻上海领事馆一直在搬来搬去,我还在上海字林洋行1891年印刷发行的《上海英、法、美租界街道图》中见到,在武昌路的北面,北四川路口用英文标着Spanish Consulate(西班牙领事馆),也许,上海还有更多的地方曾被西班牙当作领事馆。
《上海外交史话》编印于1948年,其说西班牙领事馆“在沪竟常设了八十五年”,1937年被中国政府取缔,以1937年上推85年,即1852年,那就是上海开埠后继英、美、法三国后设立的第四个领事馆(1852年一年中在上海设立的领事馆有德国(汉堡城)、奥地利、荷兰、西班牙),不过,上海的西班牙侨民实在不多,1948年上海文献委员会编印了一册《上海人口志略》,有各国侨民的历年人口统计,这虽不能讲是绝对正确的资料,但这是中国官方资料,有足够的权威性。
从图表中可以知道,虽然西班牙很早就在上海设立了领事馆,但在上海的西班牙侨民人数一直不多,历年排位在各国侨民人数的第15位左右,西班牙在华或在上海没有著名的或大的企事业单位,也可以讲,西班牙人对上海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上海的建筑中,尤其是民宅中属于西班牙风格的占了相当高的比例,在许多行家们称之为“折中主义”或混合式的建筑中,属于西班牙风格或具有西班牙建筑装饰特征的建筑占了极大的比例。现在,研究或喜欢上海历史建筑者越来越多,但还没有人提到是谁把西班牙建筑艺术引进了上海,上海最早的西班牙建筑是哪一幢,在哪里。
位于南洋的菲律宾在古代中国叫做“吕宋”,在很早以前,中国人就飘洋过海移民到那里。1521年(相当于中国的明朝正德十六年),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西班牙远征队飘洋过海到了那里,并以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之名命名为Philippines,中译为“菲律宾”,从此菲律宾就成了西班牙殖民地,西班牙文化对菲律宾有重大影响。1898年在菲律宾发生了美国为争夺对菲律宾控制权的对西班牙战争,史称“西美战争”,美国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1898年12月10日,美国与西班牙签订巴黎合约,西班牙承认美国对菲律宾拥有主权,实际上就是西班牙人退出菲律宾。菲律宾独立后,新政府又不承认美国对菲律宾拥有主权,于是又爆发了美菲战争,一直到1901年7月菲律宾建立民主政府,战争才告一段落。
由于西美战争和美菲战争,西班牙在菲律宾的侨民的日子不好过,有一部分侨民或回国,或迁居到其他国家的城市,在上海最早开创电影放映业,并为上海电影放映业作出重大贡献的雷玛氏(A.Ramos)就是旅居菲律宾的西班牙侨民,也是因菲律宾战乱而于20世纪初来到上海的,开始只是借福州路的茶园放电影,1907年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电影放映场所——虹口影戏院,若干年后他就成了在上海拥有多家影戏院的大老板。
约1903年,一位叫赉隆(Yrron Lafuete)的旅居菲律宾的西班牙建筑师来到了上海,他已经在菲律宾留下了不少的作品,到上海后在几家英商和美商的建筑事务所任职,约1907年就自己创办了赉隆洋行(Lafuete & Yrron,也被译作赉丰洋行)。第二年,坐落在虹口黄浦路的礼查饭店(Astor House Hotel,即今浦江饭店)新楼刚建成,他就承揽到底层舞厅兼宴会厅的设计和装修,他设计的极具西班牙宫廷的样式获得很大的成功,并成为当时上海侨民中的美谈。1914年,雷玛氏在静安寺路建造了“夏令配克影戏院”(Olympic Theatre,“夏令配克”即“奥林匹克”的早期译名。1939年改称大华大戏院,1950年改名新华大戏院,址为南京西路742号,现已拆除)。戏院建成后,雷玛氏又购进了影戏院东侧相邻的今南京西路702号兴建私宅,就委托自己的同胞赉隆设计,并于1916年前竣工,建筑为典型的西班牙风格,坐北朝南,正面临静安寺路,三层砖木石混合结构,底层有八根爱奥尼亚柱式整齐排列,将正面分割成七个开间,二层开变形的“帕拉奥第式窗”,窗框外另设有圆形或橄榄形窗套,窗套边缘又设计有最具西班牙建筑风格的锯齿装饰,三层的两侧略收缩,以四根大的爱奥尼亚柱式支撑,中间又以多根最具拉丁风格的小柱作为装饰,每层均有明显的腰线,以锯齿形图案勾勒,立体效果十分明显,当时静安寺路沿线大型的建筑不多,使雷玛氏住宅有鹤立鸡群的耀眼,更使雷玛氏的名声大振。这也是我所知道的上海出现的第一幢有明显西班牙风格的民宅。
不过,在一册商务印书馆1918年出版的《实测上海城市租界分图》中,这幢建筑所在的位置标的是“飞星公司”,我也找到一张拍摄于1917年的这幢住宅的照片,确实,该建筑正立面的雨棚上清清楚楚地写着“STAR GARAGE Co. PHONE WEST 197”,这“PHONE WEST 197”就是当时的电话号码,就是“电话:西区197号”,而“STAR GARAGE Co.”就是一家美商的汽车销售公司——飞星公司。
据记载,早在1901年就有一位叫李恩斯(Leinz)的匈牙利人经香港把两辆汽车运进了上海,在上海租界里,所有在马路上行驶的车辆必须向工部局登记,当时上海的侨民也不太清楚汽车是怎么一回事,就只能把汽车归入“马车类”登记,但仅过了几年,进口的汽车越来越多,还出现了不少汽车经营公司和汽车出租公司。1914年美国人弗里德曼(Leon Friedman)在上海创办中国汽车公司(China Motors, Fed. Inc. U. S. A.),在美国注册为有限公司,其在上海又创办下属的“飞星公司”和“东方汽车公司”(Eastern Garage),经销英国、美国生产的卧车、卡车及汽车零配件,后来又成为美国“道济”等多家汽车制造厂商的在华代理商。在商务印书馆编印的1920年《上海商业名录》也有记录:
飞星汽车公司 The Eastern & Star Garage Co. Ltd. 新租界静安寺路一二五号。电话:西一九七。
上海的门牌号历年有变动,但这个“西一九七”的电话是与“PHONE WEST 197”是一致的。可以推断,雷玛氏的新宅刚建好,人还未入住就卖给了“飞星公司”作为汽车销售店。汽车公司为了将底层改为停放汽车样车的商铺,所以对底层门面作了改动,把中间的两根柱头拆除后改为大门,可以方便汽车驶入,在该建筑二层的檐下多了五角星状的装饰,估计也不是原物,而是“飞星公司”添加上去的“五角星”(pentagram),因为“五角星”在西方古代的巫术中是一种护身符,后来又多用作吉祥图案。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的飞星公司、东方汽车公司关闭,他们将公司迁到重庆,抗日战争期间,美国援华的军用汽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他们代理的。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原南京西路702号的“飞星公司”建筑被美国海军征用,作为U.S.Navy Enllstedmans Club,即美国海军俱乐部的一部分。解放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这里又成了上海小有名气的“黄河皮鞋厂”厂房和生产车间,而如今这里又成了一家餐饮店,因位于上海电视台的对面,生意还不错,我曾在这里吃过几次饭,目的还是看建筑,但是室内似乎已找不到历史的痕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