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精致优雅的海派文化风情,历来是虹口的“名片”。近年来,本区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民生工程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了公共文化的大发展和群众艺术的大繁荣,让更多的市民共享到文化事业发展的成果,引领了风气,凝聚了人心,促进了和谐,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指数。
文化设施建设迈大步
于历史原因,虹口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长期偏少、偏小,不能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自2006年起,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推动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各街道克服重重困难,通过新建、改建、置换、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陆续建成3万余平方米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活动中心普遍具备文化活动、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图书阅览等综合功能,并结合各街道的不同特点形成不同的运行管理模式,成为社区群众开展文娱活动的好去处。
原区图书馆和区文化馆的软、硬件指标长期低于国家标准,而城区北部凉城、江湾等居民密集地区也一直缺乏高水准的文化设施配套。2009年,总面积达1万余平方米的区图书馆和区文化馆新馆建设项目正式启动。2010年底,空间美观、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新馆在水电路新址正式启用,吸引了大批翘首以盼的书迷和文艺爱好者。
截至去年年底,全区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0.12平方米,人均公共文化活动经费达到3.5元,一个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群众文化活动“起蓬头”
虹口的里弄街巷历来卧虎藏龙,有着悠久的群众文化传统。近年来,民间文化组织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展,作用日益扩大,在收藏、书画、音乐、戏曲、舞蹈、民俗、民族艺术和鲁迅文化研究,都有不俗的成果和代表。对于这些民间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相关部门和街道积极提供资源、搭建平台,加强扶持引导,激活群众文化组织的内在活力。
近几年,虹口区书法家协会、虹口区文联和虹口区美术家协会先后成立,让众多的文化和文艺爱好者“找到了组织”。区文化馆则与各街道建立对口联系,下基层开展群文辅导工作,举办30多期社区文化培训班,培训社区文化干部300多名。各社区也结合自身特色,整合社区资源,培养重点骨干团队,做到社区活动周周有、重大活动月月有、国际交流年年有。
众人拾柴火焰高。目前,全区共有近千支各类群众文化团队,吸引2万余社区群众,在迎奥运、迎世博等重大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每年,全区都要举行数十次大型文化活动,吸引数以万计的社区居民参与,来自基层和社区的群众文化团队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全区的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百花齐放、错位发展的良好态势。
原创文化品牌“响当当”
肥沃的土壤,方能催生茂盛的植被。文化民生的普及,让更多的虹口百姓直接享受文化创作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提高了基层和民间的文化原创能力,形成以小品、群众大合唱、儿童舞蹈为代表的原创文化品牌,影响力辐射全国乃至海外。
公民道德建设小品大赛连续举办数年。由基层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小品《一束康乃馨》、《生死不明》、《寻找男子汉》等在全国、全市比赛中屡获佳绩。原创小品《实话实说》凭借幽默的语言、巧妙的构思,荣获第七届CCTV小品大赛非职业组三等奖,填补了上海的空白,并成功地改编成《一句话的事儿》,走上万众瞩目的春晚舞台。中国戏剧家协会将虹口作为中国剧协小戏小品华东创作基地,并获得上海群众文化奖励基金的支持。
近几年,先后成功举办《黄河大合唱》、《奋飞的虹口》千人大合唱,被许多合唱爱好者和社区群众津津乐道。大型原创情景歌舞剧《上海等你来》,在世博期间成功演出上百场,产生广泛影响。虹口的“小海宝”,代表上海和中国参加美国帕萨迪纳第121届玫瑰花车巡游,为上海世博会宣传造势。“小海宝”的“妈妈”——著名儿童舞编导胡蕴琪,则与俞志清、何剑平等基层文艺工作者一起,成为虹口文化的领军人才。(徐 明)